第二天晚上,韦小棠来我们家喝茶。
我父亲特别泡了一壶陈年普洱,还特地往茶壶了放入了一片新会陈皮。
刚开始,两人边喝茶,边聊钓鱼的事。后来,他们就聊到了这把琴。
韦小棠边喝茶,边慢慢道出这把琴的前世与今生。
韦小棠说,我的祖籍是广西宁州,宁就是宁静的宁,州就是广州的州。我还是壮族的。
听韦小棠说他是广西宁州县,而且还是少数民族,父亲有点惊讶。
虽然我们两家是关系不错的邻居。父亲和韦小棠都是市里的公职人员,加上两人都是钓友,平时两家常走动,但我们一家人却一直不知道韦小棠祖籍是广西,更不知道他是广西宁州的壮族同胞。
“宁州?”
韦小棠告诉父亲,他老家的宁州跟越南接壤,两国边民经常走动,而现在宁州有一个边贸点,越南人经常挑芒果洋荔枝大米什么的过来卖,很多越南年轻人都跑到我们那里打工,也有不少越南女人嫁过来。
我生在广州也长在广州,我父亲也是生在广州长在广州,不过我爷爷是在宁州长大的,五十年代,我爷爷从广西考到华南理工大学,以前叫华南理工学院吧,后来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广州。
人不能忘根,我爸和我一直是壮族,跟爷爷一样。
我们这里少数民族考学都有加分。好像考高中有加10分,高考好像没有,不过我们老家那里高考我们壮族好象加20分。
当然,加分是小事,我总感觉,既然我爷爷奶奶都是壮族,那我们不能因为住在广州大都市就变成其他族吧?可不能数典忘宗。
我们家现在宁州那边近亲的没有什么人了,不过,我们祖坟都在那里。我爷爷虽然在广州过世,但还是按照他的遗嘱把他的骨灰送回宁州祖坟跟列祖列宗葬在一起,叶落归根嘛。”
我们韦姓在村里面人丁不多,总共也就是七八十人,倒不是我们韦姓人丁不旺。主要是不少人都搬到宁州县城或到南宁了,走得最远的可能就是我们家。
虽然是散居在各地,但是我们每到农历三月三,都有人组织回村里祭拜我们共同祖宗。
像我们家,因为确实太远了,因此,每隔几年,我们才派个代表回去,我们总觉得,我们的根在宁州。”
我父亲母亲都还健在。他们退休后都去深圳跟我大姐住。他们说只有等我有了孩子,他们才来跟我住。
唉,我们都结婚五年多了,但两人总是吵吵闹闹,也没个孩子,事业也还没什么起色。
我父母肯定就不想过来跟我们住,免得生气。
不好意思,我说远了,跑题了。
我还是说说这把琴吧。”
我去年农历三月三代表我们一家回宁州拜山。
我们老家那个屯叫蛤蚧屯。蛤蚧也叫大壁虎,是广西特别是我们老家一带一种非常有名的壮阳的爬行类动物,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
至于我们那个屯为什么叫做蛤蚧屯,我就不懂了。我们屯跟越南接壤,村西边竖有一块国界碑。
我这是第一次回去,老家人早早就通知我,动员我不管如何都要回去一趟。
原来,政府要修一条从崇左到宁州的高速公路,那个路刚好路过我们韦家的祖坟,政府拨了一笔钱下来让我们迁坟。我们在迁坟的过程中,在一个坟墓里面挖出了两把这样的琴,另外一把比这把大一些,也长一些,大概一米七左右。
同一个墓里出土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琴,族人里有几位老者说这是一雄一雌,是配对用的。
琴杆和琴筒都是枧木做的,枧木是非常坚硬的,闻名中外的龙州砧板就是用枧木精制而成的。枧木的材质极密,就算是把它晒干,又刨成刨花,即是入水即沉,绝不会浮起来。
因为密度大,因此硬如钢铁,敲击可发出金属一样的铿镪声,砍伐、加工都十分困难,甚至钉子也钉不进去,可以说是“刀枪不入”的钢铁木材,是广西四大铁木之一,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种。
枧木的木材色泽红润,不弯曲,不开裂,耐水耐腐,是高级的优质木材。
枧木的纹理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在树木的横断面上,年轮一边宽一边窄,形状酷似蚬壳上的纹理。
你看看,这个琴筒,显然是用整根铁力木做的,把木头中间掏空,挖成一个圆孔后,做行琴筒,虽然年份久远,可还十分结实,你再看看琴筒四周,刻有许多图象,有的象一个人双臂平伸,有的又曲肘上举,有的双腿叉开,有的屈膝半蹲。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压根就是天书。
我老家族人有的说,这可能是古代的壮文字,但没有人读懂。
你可能也知道现在流行的壮文跟古壮文完成不一样,好像是26个英文字母,听说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觉得壮族没有文字那可不好,这才叫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创建壮文字,到1962年弄出了壮文字,就是现在广西壮文报上用的那些,好像是26个字母再加一点音调的。
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都开有壮文系。琴底这一行古壮文,将来有机会我要考证到底是什么意思。
听说有一本古壮文典籍叫什么《庅兵布洛陀》词汇研究,有机会我一定找来看看,琴底这行古壮文字会不会是一句咒语或是什么法术密语或其他什么的呢?
这个谜很有必要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