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王女韶华

第119章

王女韶华 溪畔茶 5859 2024-10-22 02:25

  第119章

   丁御史的奏章隔日就递了上去,在皇帝的案头摆了两日后,遇上常朝,皇帝拿了出来,下令群臣就此商议。

   朱谨深与审案的两御史、国子监祭酒连同沈国舅在内,都一同上了朝。

   其中沈国舅是主动要求来的,那学正虽往他府上跑了一趟,但后续审讯中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与李司业有关,丁御史也只是在奏章中提了一笔,凭此一点疑点不足以拿一个国舅怎么样,只是他坚持要来,说是为了表明自家坦荡无私,愿意接受群臣的任何询问,皇帝也就无可无不可地准了。

   这一桩案子,说来是很离奇的,学官为了升官,竟自导自演出一回来,丁御史的奏章一经披露,殿里顿时都议论纷纷起来。

   许多人义愤填膺,向前请求皇帝务必严惩:“李某丧心病狂,忝居圣贤学府,竟视学子为傀儡,肆意妄为,险些酿出大祸。如此国贼,不施重惩,不足以震慑后来人!”

   “正是――”

   李司业这个事干得太行险了,没有任何可开脱的余地,也没人敢替他开脱,对他的意见几乎是一面倒地,要求严惩。

   皇帝便目视宋总宪:“按律,李某该当如何?”

   都察院里出人审的案子,宋总宪对这个问题自然是有准备的,出列躬身道:“李某此行,虽未得逞,然而为私欲,在天子之都煽动监生蛊惑造事,其罪不下于谋反,按律,当处斩刑。”

   皇帝点头,又缓缓环视殿中:“卿等以为如何?”

   无人有异议,李司业从败露的那一刻起就算完了,此刻商量对他的刑罚,都算浪费时间。

   至于余者贡生学正这种小人物,那是连拿到朝上说一说的资格都没有,该是何罪,私下也就定了。

   接下来的重头戏是,李司业完了,他留下的位子谁接,更重要的,还有梅祭酒的。

   梅祭酒是从一进殿就已经摘下官帽,跪地请罪过了,此后群臣对李司业的每一声声讨,同时也算是在给他难堪,治下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他难辞其咎,自请去职是必须的。

   这样一来,国子监祭酒与司业正职副手都没了,上层权力直接形成了真空,这种情况当然是绝不能长久的,接任者是谁,必须越快定下越好。

   朱谨深站在金阶下,群臣的最前面,一直都没有说话。

   他主要是在听。

   这种最直接的官场生态,他其实还没有接触过。

   按理来说,说完了罚,接下来就该是赏,不管是他也好,还是审案的御史也罢,这么快结了案,人证俱全,一桩办得极光亮的差事,怎么也值得赞誉两句。

   他前晚刚脱困被带往宫中时,几个阁老重臣都还没少夸呢。

   但此刻这些人却都顾不得了,因为国子监的那两个空缺,像涂了香油的精致糕点一样,吸引了众人全部的注意力,唯恐慢了一步,就要被别人抢了去。

   这是最真实也最的权力模样,就这样彰显在了他面前。

   ――跟棋盘街上那些熙攘叫卖的挑夫店家们,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

   朱谨深渐渐有点走神。

   当然他面上绝看不出来,他那一副淡漠表情,还是很有欺骗性的。

   沈国舅不时瞄他一眼,倒是有点着急。因为他根本插不上话。

   外戚在正经朝会中的弱势,他是真切体会到了,也因此他对于妹妹的主意有了一点信心,以他在京中这些年,都不过如此,石家就算回来,就能有什么作为?以石家为垫脚石,把自家的这个爵位争到手里才是真的。

   朝臣们的争执在继续着。

   国子监祭酒是清流职位,权力不算大,管着国子监那一亩三分地,一般插手不进朝廷大事,但是是一个极好的从中品转上品的踏板,这种职位绝不算多,梅祭酒自己上不去,霸了这个位子多年,如今总算叫李司业干下去了,想抢的人多了。

   内阁六个阁老,就有四个想伸手的。

   谁下面没跟几个小弟,好位子手快有,手慢无。

   以至于把朝堂争得真有点像菜市口起来。

   皇帝高居宝座,将底下种种生态尽收眼底。

   他看出来朱谨深在走神了。

   自己的儿子,他还是有点谱的。虽然他常常摸不透他在想什么,比如说,这样的权力争锋,也不能有丝毫触动他?

   这让他看他不怎么顺眼起来。

   做老子的脑袋要被吵破了,儿子在下面神游物外,还有没有天理了。

   他就开了口:“二郎,臣子们争执不下,你怎么看?”

   皇帝一开了口,底下顿时为之一静。

   旋即目光如无数盏萤火般,都汇集到了朱谨深身上。

   什么意思?皇帝忽然说这么一句,是考验一下皇子,还是真的有意听他的意见?

   如果是后者――有城府浅的便生出了微微的后悔来,早知刚才不该将皇子撂在一旁,略夸他几句,此刻还能混个眼熟。

   朱谨深虽走神,大半神思仍在,忽然被问,也没什么犹豫,就道:“选官之事,自有朝廷制度可依,儿臣没有历练,不便轻率插言。”

   “朕要你说,你就说。”皇帝缓缓道,“错了也不要紧。”

   怎么不要紧,当着这么些人面,若是说了什么外行话那面子丢大了好吗?

   “祭酒之职,掌大学之法,儿臣不敢轻言。不过皇爷一定垂询,六品司业,儿臣倒有一人选试为推荐。”

   皇帝扬了眉:“哦?你说。”

   朱谨深道:“现任国子监丞张桢,二甲进士出身,历御史、典簿,当年因直言遭贬,其人有担当。升不升他做司业,儿臣不敢妄言,不过令他暂代司业一职,以避免这段时间监生们乏人管束,再生乱子,儿臣以为是可行的。”

   群臣争到现在,争的主要是祭酒的位子,司业一个六品官职,还不值得大家这么放下身段。

   以至于忽然被提出来,众人没有准备之际,也觉得:好像是还挺有道理?

   论出身,论资历,论现在所处的官职,比张桢更合适的,一时竟还寻摸不出来。

   就是这样算的话,张桢也升得太快了些,他的监丞凳子还没坐热呢。

   但非常时期行非常法,再者张桢当年遭贬职,乃为直言犯上,这种罪名不是黑历史,甚至可以算资历的一种,他现在就升得快了些,也可以说是资历攒到这个份上了。

   沈首辅当先出列拱手:“臣以为可行。张桢原在国子监里,既比别人熟知情况,而他回京不久,又不至于与监内某些势力勾连过深,正可放开手来整治学风,一肃那些沉疴风气。”

   “臣附议。”

   “臣附议。”

   这个人选可挑剔的地方不多,也不值得为六品多加争执,这一波过去,才好继续推各家心目中的祭酒上位。

   “杨卿,你以为呢?”皇帝点了杨阁老的名,同时瞥了朱谨深一眼。

   杨阁老躬下了身去:“臣――附议。”

   张桢暂代司业之职就算定了。

   接下来继续吵祭酒。

   一个上午的时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沈国舅站得腿都软了,而群臣的争执总算出现了点曙光。

   只是只有曙光是不够的,一个代司业张桢不足以运转起国子监,今日祭酒的人选必须择定下来。于是午间时皇帝赐了宴,下午还得接着吵。

   皇帝叫着朱谨深到乾清宫去用膳。

   他没有坐辇,而是跟儿子在秋阳下走着,闲聊般,却忽然问出了一句:“二郎,你知道你错在何处吗?”

   朱谨深走在退后一步的位置,道:“儿臣举荐张桢,得罪了杨阁老。”

   皇帝惊异地望他一眼:“――你居然知道。”

   这什么儿子,一点成就感都不给做老子的留。皇帝点他:“你说说,说说,张桢可是杨阅的门生,你举荐了他,怎么会觉得得罪了杨阅?”

   朱谨深语意淡淡――因为他觉得皇帝明知故问。“杨阁老也有要举荐的祭酒人选,我推了张桢上来,祭酒与司业不可能出于同一派,他要推的祭酒人选自然就不好再提了。”

   这也是张桢会从他嘴里说出来的原因,不然,早该由杨阁老替他争取才对。

   而后来争执会出现曙光,也与杨阁老默然的默然退出不无关系。

   皇帝负手:“你明知如此,还是说了。”

   “皇爷问我,我难道一问三不知不成。”朱谨深道,“我以公心荐人,并没有任何不可告人之处。他人若有不满,该他扪心自问,不是我该顾虑的事。”

   皇帝不置可否,过一时,眼看拐了弯,乾清宫在望,方道:“你是不是跟沐家那小孩子混久了?说起话来,居然不大噎人了。可见近朱者赤,倒还有那么点道理。”

   朱谨深:“……”

   沐元瑜是赤?

   他觉得皇帝,对她有很大误解。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