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技术流出
“女娲啊,那个什么模拟器怎么样了?局势越来越紧张,如果我们有一支小规模的舰队,起码可以对这些幽灵母舰进行一定的钳制,但是现在我们只能望而兴叹啊!”雷震咨询女娲。
“模拟器已经在这两个月之中完善了,并且已经生产了两千五百套,按照每组人每天训练三个时辰算,一天可以训练一组人,训练周期为两个月到三个月!”女娲说道:“这是我给你列出来的训练计划表,里面有航道计算,预定航行,实时超控,动力控制,武器控制,重要部位维修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是不是现在开始进行训练?人员需要你这边进行安排!”
“老岳,老岳,你那边去从舰队拉一批人过来,学习这个灵舰的操控!”雷震给老岳下了死命令:“搞些聪明点的人过来,学的东西比较多!”
雷震又转头盯向屏幕:“女娲啊,感觉两千五百套不够,要多弄一些啊!”
“这些模拟仓实际上是真正的控制仓,只是趁安装到灵舰之前,链接进入了模拟程序,数量弄太多会影响到灵舰的生产下线速度,限制主控设备组加班加点生产,一年也就能够保证五万艘灵舰控制仓下线,这已经是能够挤出来的极限了!”女娲回答:“工厂人员的培训比较麻烦,而现在先招新人,忠诚度这块无法保证!”
“能不能专门弄一个模拟器的线,不要这么精确,只要能够连同你的那个什么程序,让人学会怎么操作?”长时间接触女娲,这方面的主意雷震也是停清楚的,这样也不用管这些人可靠不可靠了,即使他们把控制仓模拟器全部抬走,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发现,具体的都在程序之中。
“应该可行,我去设计部件!”女娲接下了这个活。
此时,不仅仅是要设计这个,因为杨潇也需要一个模拟器,飞机的控制装置基本设计定型,和地球上的差距比较大,仪表盘啥的全都采用电子设备,最主要的控制装置是一个键盘,还有一个多功能的控制手柄,具体的操作要在键盘上面折腾,可以做到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动作。
暂时这些东西都还没下线,不过,天放也要求开始培养飞行员,不然等过两年,飞机全部设计完成,这一个操作员都没有,这就难过了。
“模拟器好设计,但是在实物没有出来之前,飞行动作根本就是运算之中的数据,与实际上有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产生小的偏差!”女娲听完杨潇的意见,进行讨论。
“偏差是肯定的,即使我们可飞行样机出来后,模拟器还会有偏差,但是关键是现在一个飞行员都没有,我们需要模拟器来培养第一代的飞行员,这个又不像轿车,经过我们初始计算,一架飞机的成本要两个多亿紫晶币了,这还是节省了不少材料的情况下,中不希望没事坠毁着玩吧!”杨潇也是头疼,天放这个坑就给一个任务,然后就是甩手掌柜,也不知道大家的难处:“飞行姿态的运算可以根据我们设计的外形还有流体力学的东西,进行推导,我们需要什么动作,然后逆推空气动力的因素,设计飞机内部的各种控制部件,我发现模拟器还是必不可少的!”
“行吧,我再设计一个模拟器出来!是不是要和我们的驾驶舱一样?”女娲问道。
“恩,越快越好,天放说了,宇宙战现在还不确定,但是星球内大战,是谁得到了制空权,谁就能获胜,虽然不知道他的理论怎么得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挺有理!”杨潇说道。
天放得出这个结论是地球上上百年的空战史的血淋淋的教训,以老美为例,凡是大战,老美都是情报先行,然后是后期轰炸主要目标,致使对方指挥系统瘫痪,这个时候,敌人就成为了瞎子,随便折腾了,然后地面部队进入,抵抗会少很多。
当然,这里还没有这样的空战的例子,但是从始祖星战场来看,除了仙人,人类对于翼魔的抵抗没有什么太有效的办法,人类不会飞,只能采用强弓强弩进行攒射,杀伤效果对于速度达到两三马赫的翼魔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威胁。
特别是魔族入侵以来,最早的反抗军传回来的各种图像资料,翼魔在各种登陆魔族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那铺天盖地的样子,让人不寒而栗,最关键的是,一旦有翼魔配合地面魔族追杀,基本上这些反抗军没有生还的可能性,这就是空中优势,光是视野开阔这一点,就足够有用了。
而天放要求设计战斗机的初衷就是与翼魔争夺制空权,宇宙之中的大战确实能够影响局势,但是地面战斗才是最终的胜负手,翼魔速度快又灵活,人类暂时无可奈何,所以要设计飞机,而且天放当时规划的时候很有目的性。
相比翼魔这样的生物,他在空中灵活性毋庸置疑,战斗机的灵活性,短期内肯定是达不到翼魔的水平的,但是天放这边进行了平衡,按照两个离子推进引擎的功率,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应该能够达到四马赫以上,灵活不够,速度来凑,用速度以及远程武器,对翼魔展开攻击,说不行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依托飞机,又出现了很多产业,包括控制系统,武器系统,还有武器的成品,这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差不多已经把仙宫里面确保忠诚的各种生产系的老人差不多都征召走了,这种精密的东西,电脑安装虽然可以,但是比不上人工加上电脑安装的靠谱,就比如说一颗螺丝钉,电脑设置了程序十圈就是十圈,但是只有人工才能够凭感觉知道,是不是应该多转半圈或者少转半圈。
这样,也导致了,随着各种战争用具的生产,仙宫不得不召集不少忠诚度不足的人员进行一些外围的操作,于是,技术的流出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