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张挺的心头震动
落宝金钱在封神之战中声名远播,散仙持有它可以获取大罗级别的宝物,如赵公明因未能得到落宝而陷入悲愤,对如此至宝,张挺自然心动无比。
三千年来,终于到达武夷山,尽管原本时间应当更早,但由于他在旅途中山光水色皆可观赏,并时不时援手救治受劫气息影响的生命,所以才花了足足三千年的时间。
正值日初升,明月渐逝之际,远方的天边闪现出一道微弱的光辉,随后光芒逐渐变强,如瀑布般洒落大地,笼罩整个峰峦谷壑之间。
张挺站立在武夷山之巅,举目远眺,这座山脉高低起伏、层叠连绵,茂密的大树间弥漫着浓郁的灵力,奇花异卉遍布其中,古老的凶兽穿梭其中,犹如太古时期特有的景观。
武夷山或许称不上名闻遐迩的山川圣地,但它依旧保持着太古时的天地灵气,未被后天之力改变,这里无处不在弥漫着天材地宝般的天然灵气,使得修炼者纷至沓来。
抵达武夷山后,张挺并未急于寻宝,而是优先察看了周围的修士情况。虽然存在一些修士,但从等级上看,大多属于太乙层次,未曾有一名大罗境界的人存在。
看到这种情况,张挺心中的压力缓解了许多,他的神识如同潮水一般扩散开来,迅速扫视整个武夷山。
不久之后,张挺察觉到一处先天阵法,他身形飘忽,眨眼已置身于先天大阵之内。对能找到如此易取的机会,他颇感意外,初次光临就撞上好机会。
如同惯常步骤,他首先深入理解并领悟了此阵法,随之而进,展开了探寻之旅。
进入阵法后映入眼帘的是个宽敞空间, 挺立着一株巍峨的大树,枝叶三千片如同华盖,深扎在灵力充沛的土地里,宛如一条盘绕的虬龙。
张挺有些失落,非是因为失宝的遗憾,这种情绪很快便云消雾散,因为眼前的宝物价值连城――它正是极品先天灵根悟道茶树。
鸿蒙中,灵根一般分为两大类:十大先天至宝和普通灵根。十大先天至宝原本源自混元灵根,但经过盘古的一击斧砍,失去核心精髓,于是变成了这些无比珍贵的存在。
而在洪荒天地开辟之后,又产生了一批类似的精品,如眼前所见的悟道茶树及星河果实等。
名如其树,“悟道茶树”旨在助力道行精进,对于大罗神仙以及准圣者特别有益。它能使人之心清明、道行契合于天道法则,使修行之路与大道更进一步。
张挺凝视着武德茶树的眼睛闪闪发亮,他曾对芭蕉树束手无策,但这回,总算不用糟蹋天赋之物。而相比于一次性使用的芭蕉树,悟道茶树可是一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他取出鸿蒙量天尺,轻声言道:“在此间你未必安逸,随我一道走吧,道友。”虽悟道茶树并未具灵,但它已显出生机。张挺不再理会它,以量天尺作农具开始挖掘。
不多时,悟道茶树已然移居新家,来到了张挺的丈方仙田,在院落药圃里扎下根。接下来千年,他遍寻武夷山水间,令修真界散修士好奇他在搜寻什么!
当然,没有人敢于干涉,一位大罗的存在,在这数量亿万生灵中虽不起眼,但他们清楚,大罗数目远不足百万,毕竟这是超脱于尘世间的存在。看似不甚起眼,但面对张挺,对手或是仙庭、或是妖族或曾辉煌的龙族王室,他们的权势不容小觑。
寻找万年,却无丝毫找到落宝金钱的踪迹,张挺停下步子,长出一口气:“终究还是无机缘啊。”
他思索得深远,即便是他修为高绝,福缘深厚,也无法仅凭己力得到现今洪荒未曾崭露的宝贝。除去那芭蕉树、因感应而得的仙杏以及三清赐予的宝物,便已不再是他个人能得到有主之器。
天道操控整个洪荒的深邃,未来若想更改现状,似乎难上加难。忧虑笼罩住张挺的脸庞。
然而转念之间,他又挥去了阴霾。怎能轻易放弃?未战而惧,无勇也。所谓的‘大势’,恰恰是由一连串小事推衍演变而来。天道掌控大局不能变,但也留有许多缝隙供人操作小细节。
这是因果报应的显现,一切有因必有果。倘若张挺能在根本上改变某事,他确实可能如昔日张挺斩断思绪,化为至高天道般成就。
思索至此,张挺感到道心越发坚固,心境通彻如水。
不容错失这个机缘,张挺取出那株悟道茶树,在树下静心入座,尝试感知天地法则。
刹那间,风雷声在四下轰鸣,天地妙音贯穿武夷山脉,众多具备灵性的生物听见此音,有的已具慧眼者化为形体,朝向张挺所在的方位致敬致礼。
更多的成形生灵急忙赶往,期望借此契机与大道更亲近。
片刻功夫,张挺周围便聚满了众多生灵,即便往常对立的它们在此刻也和平共处,默默感悟大道,没有人愿错过此次学习机会。
此刻正是张挺关键时刻,电闪雷鸣包围其身,脚下的土壤烧焦漆黑,他犹如掌管雷电的道之子,令人敬畏。
无数雷电降落,造化之力却又恢复,循环不断,张挺身边的空间与时光错乱无比,低于太上境界之人贸然涉足可能遭受驱逐的危险。
张挺当然感知到身旁那些悟道之灵,此处不是昆仑山,修炼时难免会有心留神外界。
毕竟人不能无备无虑,以防被人趁虚而入偷袭。
然而,张挺并未理会他们。尽管不易轻易传授道法,毕竟此处是他修行之所,占据他人的领域难免理亏。
索性由他们观阅,看自己能够从其中获得多少悟性和机缘罢了。
远古战场(悟道时光已逝五年千载,在没有外界时间之轮加持的情况下,张挺对时间法则的理解已达八成之多,自身周遭的时间流速比外部快了整整三倍。
经过一万五千年的苦修冥闭,张挺已成功将自身所掌控的所有法则领悟至八成。
今日,张挺睁开双目,光芒照耀宛如日升当空,震慑四周,令所有生物不由闭目,不愿对视这璀璨强芒。
他并未同他们多言,而是一步踏入空界,飘然离去,无视背后的谢恩与拜服之声。
此次出来没有实现主要目标,且落宝金钱依然隐遁,于是他的心态也有了变化,打算在洪荒大地间漫游探求。
他并不御风飞翔,也无需施展出空间法力,一步步丈量天地,沉入万相之中感悟万物大道,光阴在他的行迹间流转。
此际,张挺到达一处山谷,尽管洪荒世界到处笼罩着浩劫气息,寻常地方满布灵气的花草,然而此谷则显得死寂异常。
遍地唯有 的石岩和砾石,充满死沉之气。一些误入谷内的生灵已横尸荒野。
在张挺的感知中,这个山谷似乎链接至另一空间,山谷中弥漫的死寂,正是源自那个空间的波动。
他不敢掉以轻心,悬浮头顶的是时空轮盘,周围环伺着火地焰光旗与戊己杏黄旗,手握混沌量度尺的他谨慎向前踏步。
举起了量度尺,无穷紫光洒落,携空间法则向连接空间和山谷之处冲击而去。
“轰隆!”
伴随惊雷般的巨响,一道深渊般的空间裂隙出现在谷底,它通往未知之地。
尽管张挺并不畏惧,凭借其手腕,面对准圣强者哪怕无先天至宝也足够自保。
而洪荒中的准圣多知张挺,他们绝不可能因一时狂妄而冒犯四大圣人及道祖?
踏入这片空间后,张挺被眼前景象震撼,此处占地极广,约三百万里,边缘缠绕着混沌元气不断侵噬空间。
可设想,如果他不来,最终这座空间将会沦为混沌的囊中之物。
这是一片古老的大战场,其中充满了废墟,乌云覆盖,沉寂的死亡气息令人窒息。
这地方极可能源自兽祸时期,因其充斥着各种形态各异的生物,虽已逝去漫长岁月,但凶煞之气依然浓郁如初。
除了一头头未知长短的真龙外,这里也可见各类神龙、冥龙与天龙。他们的血液已干涸凝结,形成斑驳的血痕在地面交织。
每条巨龙都是庞大非凡的存在,散发出源自太古的威严气息,一种远古蛮荒的味道扑鼻而来,证实此乃凶兽龙类与凶兽族群决战的地方。
在众多废墟中,张挺走到了一条体形最大的太乙境界龙类前。此龙双眸犹未合上,眼眸深处充斥战斗之意与仇恨。
它的躯体除一道伤口和眉间一个圆形小孔外并无其他痕迹。而那个如今仍带有浓重煞气的小洞显示着,即便是经历了无数次时光侵蚀,现今仍有消灭金仙的能力。
他陷入沉思,据传说,兽主神逆之神器为弑神枪,只是最后败于魔祖罗喉之手才失落在外。
在洪荒中,太乙级强者任何时刻都是称霸一方的存在,更何况是在太古时期,大道隐藏而天道未现的那个时期。
当时哪怕是准圣之数也是屈指可数,如此境界之人足矣令兽主神逆出手相向。
然而,这些 的生命轨迹早已定格在低层次,对于张挺如今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用途。
但为免后患,他还是开口道:“望前辈们勿怪我行事,如留诸位躯壳在此,此战场有崩溃一日便有损害到你们肉身之虞。”
“不如,晚辈将诸君身躯收敛好,带出去择地而葬。”说着,张挺施法祭起玄黄鼎,将其余尸骨收入其中。
在这样战场上空,他未发现灵宝的身影。这是自然,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之上,哪会有人放过打扫的环节。
编号119
张挺认定是由于当时的战争氛围过于紧张,因此没有收走此处的龙族遗骸。龙族的灵魂通常归向龙冢,这是他们的习俗。
对于这个领域的死亡气息,张挺也不想白白浪费,他已经心有所计划。在头上悬置时光沙漏,流淌出股股时间之力,重新调节他四周的时间流速。
不知多少年后,张挺逐步领会了生死法则之一鳞半爪。毕竟,创造与生死这两种法则天然有着相通之处。尤其这里是滋养着无数岁月的死亡之地,那浓郁到恐怖的死亡气息足以让任何尚未凝聚不朽神性晋升至金仙的生命,在踏足此处时便会受到亡者侵蚀而陨落。
张挺借助这生死之法则炼化空间的死亡气息,并将其转化成生气。这个持续的生命转化过程中,他的生死法则也随之不断提升。
一点生,两点生,三点生,...渐渐地,这片空间的死亡气息都被张挺净化一空。而他的生死法门也在不断突破中,终于攀至大罗圆满境界,距离准圣之界仅一步之遥。
站起来后,他伸手猛然一抓,响起雷鸣般的沉闷震动。经生死能量锻炼,此刻肉身强横堪比初阶大罗境,这意味着就算不凭借法则法器,也能与同等层次的太古大巫放手一搏。
凝视空无一物的空间,张挺心中的震撼消失无痕,那些遗骸被收起,死气已被他的力量彻底消融。可以说,这里已经没有一丝生机残留。
张祁深吸一口气:“算了,让它在混沌里消亡倒不如回到混沌之前。”说罢,他祭出鸿蒙量天尺,向空中一击,紫光闪耀的尺影割裂空间,携带着无法估量的力量。
\"咻\"的一声,这片太古洪荒空间的一角被截断。因为那时的洪荒稳固程度非比寻常,三份碎片被他亲手纳入洪荒腹地,其余也按步骤消隐,只在瞬息之间就融入洪荒,毫无痕迹产生。
毕竟身处顶级大千世界的顶峰,多一块空隙并非必需。但对整个洪荒天地来说,这些努力并非无益。
一片微小的功德金云凝聚在他头顶,随后飘然坠落。这对张祁而言,仅仅是聊表心意而已。在将这块空间融合洪荒后,他将那山谷中满载巨龙遗骸埋藏,并竖起一块石碑,刻上“万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