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终于找到了
沿海的某个不起眼的小渔村正是开春捕鱼的大好丰收时节,小渔村里渔民们的生活过的从容且简单。
这几年政府开始禁渔了,捕鱼开始分季节,旺季的时候,渔民们自然是沿袭着上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活计,下海捕鱼,而平时禁渔的时候,也偶尔做点小生意,搞搞养殖,学学网上营销,让小渔村的海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更加广阔的内地市场。
信息技术的发达,不仅让渔民们的收入增加了,也让他们的信息更加灵通了,当向远晴的寻人启事流传到这平静而和谐的小渔村的时候,在小小的渔村里炸开了锅,动辄几百万的悬赏金是生活在小渔村的勤劳朴实的渔民们一辈子也不敢想的啊。
傍晚,渔民们从海上满载而归,吃了饭,就坐在一起吹着海风看着海景聊天,当然,不出意外的,话题兜兜转转就落到了那张价值几百万的寻人启事上。
“你说这有钱人的世界都是什么样的,动不动就几百万,钱就跟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你说的啥话,人家那不也是找人吗?听说这找人的是H市最有钱的纪家的当家人,最不缺的就是钱,别说是几百万了,几千万对人家来说都是小意思……”
“这寻人启事发到咱们这小地方来也没用啊,我们哪里会认识大城市里的有钱人……”
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没有人注意到墙角蹲着的那抹人影在听他们说完这番话之后起身默默地一个人往回走了。
“看那个外乡人,今天难得出来了,不在他那间小屋里躲着了,你说,那人一直神神秘秘的,是不是以前犯了事躲到我们这小地方来了?”
“谁知道啊,反正他平时也不和人来往,咱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别去招惹他。”
众人见那黑影消失了,压低了声音讨论了几句,话题就转移到了别处。
他们口中的这个“外乡人”,小的可能不知道,但是村里的老人都知道的,十多年前,这人不声不响的就来到了这小渔村,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几年,十几年间,这人也奇怪,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极少出门,也不跟村民有任何的交流,整天穿着件黑色的夹克衫,低着头,略长的头发让人看不清他的容貌,几乎也没几个人跟他说过话。
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和来历,不敢轻易招惹,就叫他外乡人。
H市,谢佳拿着刚刚到手的资料,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的目光死死地盯在手中的资料上,上面写着的,是她寻找了很久的东西。
“乔启民啊乔启民,你躲得够深啊,我还以为这辈子你不会再出现了,结果还是让我给找到了,呵……你说这是不是天意?”谢佳喃喃自语道。
自从她几个月前无意间从乔越的口中得知,当年害死自己父亲的人除了向远晴的生父贺国成之外还有乔启民之后,她就开始让人四处寻找失踪已久的乔启民的下落,她本以为失踪了十几年的人不好找,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在帮她,居然这么快就找到了躲藏在海边小渔村的乔启民。
得到这一消息的谢佳哪里还坐得住?她本打算自己亲自去一趟小渔村,亲手了结了乔启民的性命为自己的父亲报仇,但是思来想去,谢佳觉得还是来一招借刀杀人比较痛快。
于是她匿名将乔启民的下落发给了颜冬芸,并且附上了一封打印的信件,信上明确的表明她知道当年发生的车祸案的一切真相,还“善意提醒”了一下颜冬芸,身为当年案件的知情人之一的乔启民在躲藏了十几年之后,终于承受不住良心的煎熬,打算将事情的真相公布于众,也就是说,要曝光颜冬芸当年的所作所为。
不出谢佳所料,颜冬芸在看到这份匿名信件之后顿时变了脸色,当年的车祸案,她说服了贺国成承认是自己的过失,并且成功的让他入狱顶罪了,这件事在漫长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快要被她遗忘了,却横红出来这么一封信,立即让生活舒适安逸的颜冬芸意识到了威胁。
她甚至来不及去调查这信件和乔启民的地址是谁匿名寄给她的,当下就决定去小渔村找乔启明,她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一个无名鼠辈毁了她一辈子的名声,更重要的是,如果纪昆和纪辰知道当年害死纪彤彤的人其实是她,毫无疑问,她必定会被纪昆扫地出门,颜冬芸怎么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不,绝对不会。
当颜冬芸的人冲进那间常年不透光也不通风的小黑屋的时候,屋里坐在黑暗中的人影似乎并没有一点惊讶和慌张,似乎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一样,又像是早就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一样。
颜冬芸穿着名贵的皮草站在海边的堤坝上,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波澜壮阔的海面,身后响起脚步声的时候,她才收回了远眺的视线,转过身来的时候,她的脸上一如往常,带着高傲冷漠的疏离,贵气逼人的架势让很多人不敢直视她的双眼,但是面前的这个衣衫褴褛,看上去和乞丐没两样的男人却并不为所动。
颜冬芸的视线将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这才冷傲开口,“我记得当初,你可不是现在这幅光景,看来,躲起来的这十几年里,你过得并不好啊。”
乔启民的眼神似乎不带任何的情绪,整个人死气沉沉的看着面前的高贵夫人,似乎是消化了好一会儿才开口,“十几年了……你还问我过得好不好?这十几年里,我每天都过得生不如死,这一切早就该结束了,你来找我,就是为了要结束这一切吧,来吧,我等这一天已经够久了,事情的真相早就应该公之于众了。”
颜冬芸听到他最后一句话之后脸色猛地沉了下去,冷着声音开口道,“真相?你想把什么真相公之于众?倒是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