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张学良就让人拍电报请梁思成教授来北平一趟,张学良准备让梁思成担任主设计师设计建造一座新的中华大学,地址张学良昨天晚上都想好了,就在北平西北玉泉山下,毗邻燕京大学,这里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风景秀丽,清代这里是著名的三山五园。将学校建在这里,能让学生们可以远离喧嚣的市区安静学习。后世这里是海淀区八大学院。虽然担任中华大学校长是李石曾等人赶鸭子上架,但是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干好,中华大学校区太多,分散在北平城内各处,不方便管理,所以最好专门修建新校区,将各个学院迁到一处。
而且作为中华大学这个响当当的牌子,当然要有最好最优美的的校园了!做出决定之后,张学良立即安排秘书长王树翰联系北平市政当局到城西北进行土地征购事宜。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啊!其后,张学良一直和杨琨保持联系,商量这个学校应该怎么建,虽然委托给梁思成来设计,但是张学良希望在梁思成到之前,自己能有一个初步的构想,希望这所大学能够有更多自己的痕迹。
昨天晚上,张学良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1952年,新中国在北京西北郊建设学院区,沿着学院路两侧建设八所理工科专业学院,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建筑工人们日夜赶工,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庄稼地上八大学院相继破土动工。八个学校校园两两相对,由北向南排开,中间形成一条宽阔的大道,这就是北京最早的大学城。这么大的工程在一年多时间内初步完工,让当时知识分子见识到社会主义专政的威力。张学良想能不能在一年内完成中华大学校区的建设,也让国内外看到自己的能力!
说干就干,张学良当即请来了中华大学(还没有正式改名为中华大学)几大学院的院长,法商学院院长白鹏飞、工学院院长张贻惠、医学院院长徐诵明、农学院院长许璇、女子文理学院刘半农和北洋工学院院长竺可桢。虽然,还没有得到政府的正式任命,但是张学良担任中华大学校长得到了众院长乃至整个北平教育界的认可。在座的众位院长得知张学良答应出任校长都很兴奋,指望着张学良能够砸下大笔的钱帮助学校的运转。接到张学良秘书处的电话,惊讶于张学良的急不可耐,同时也兴奋,不知道张学良会有什么重大消息。
寒暄片刻,张学良讲述了自己对于中华大学的规划。在张学良看来,北洋工学院位于天津,合并到中华大学后并不方便管理,所以,北洋工学院将会独立建校,恢复北洋大学的名称,那些往返北平天津兼职教学的教授一律辞退,那些跟着学阀闹事的学生一律辞退。中华大学将集中在北平新建的校区内,张学良规划的新校区广达八千余亩,规划分成教学区、科研试验区、行政区、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和后勤保卫区。主要建筑包括行政楼一座、教学楼一座、实验楼一座以及一座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其他包括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教授别墅群和体育场,张学良希望能在一年内主体建筑能够全部完工,各学院全部入住,后续建设再逐步进行,至于其他绿化等将由学生们逐步完善。目前,中华大学几大学院学生总数不过三千人,明年新校区建好后容纳这些学生绰绰有余,之后再逐年增建,在两年内将中华大学扩大为万人大学,在十年内扩建为五万在校生。
几位院长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就能住进新校区,八千亩啊!这得多大啊!张学良继续说道,中华大学既然以中华为名,当然必须要院系齐全,成为中国大学的榜样。所以首先必须筹建国学院,虽然张学良认为当前理工科对于中国最为重要,但是作为立志成为中国第一大学的中华大学怎么能没有国学院呢?在这个中华文化沦亡逐渐边缘化的时候,正需要对国学,即儒释道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科学应用,张学良准备邀请张君劢担任院长。此外需要建立理学院,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系、生物系、工程系。至于工学院,张学良希望增设内燃机系、航空系、航海系以及铁道工程系。理学院和工学院若有师资不足,张学良准备再从美国招聘一批大学讲师和博士生扩充中华大学的师资力量,甚至可以考虑聘请美国有志于帮助中国的大学教授来华任教。除此之外,张学良还希望在中华大学筹建研究生院,目前中国的大学只能教授本科生,最优秀的少数学生能够到欧美国家留学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张学良联系美国、德国和英国等欧美高等教育强国,千方百计扩大留学名额;另一方面张学良也在考虑建设自己的研究生教育,这方面东北大学已经走在了前面,其研究生院到秋天就将开始招生,这将是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当然不像后世的注水研究生教育,只为取得研究生学历而考研,一个导师带N个研究生,帮着导师做做课题就毕业,当时刘重元和杨琨还奇怪,这些同事干嘛要读个研究生,干一样的工作,就为了起薪比本科生高一点儿吗?张学良构想的研究生教育是真正的高级研究人才教育,每一个毕业之后都是从事研究工作。
东大研究生院首批招生不过一百人,主要是东大有研究任务的教授招收助手同时培养人才,例如从美国来的罗伯特・哥达德教授,他在从事火箭研究,1926他发射了世界第一枚液体火箭。火箭长约3.4米,发射时重量为4.6公斤,空重为2.6公斤。飞行延续了约2.5秒,最大高度为12.5米,飞行距离为56米。虽然比中国的鞭炮冲天猴飞的高不了多少,但是他已经在黑板上构想登陆月球了。戈达德的研究极端缺少经费,而且尖酸刻薄的舆论界也不放过这位严谨的教授。《纽约时报》的记者们嘲笑他,甚至连高中的基本物理常识都不懂,而整天幻想着去月球旅行。虽然美国航空界先驱人物之一林白设法从古根海姆基金会为哥达德筹得五万美元,但是对于他的研究还是杯水车薪。
在张学良的美国代表伊雅阁同意为他在东大建设一个空间探索实验室并提供每年至少三十万美元的研究资金之后,哥达德教授同意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当然他的主要精力还在火箭研究上,所以东大将会为他招收五名研究生作为他的学生兼助手。还有王助、巴玉藻也会各招五名研究生帮助从事新型战斗机、新型俯冲轰炸机以及新型客机的研发工作,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好几名学生在帮助他们的研究试验。还有其他像研究坦克、汽车分系统的刘仙洲、潘承孝、朱物华、严济慈等教授都有研究生名额。由诸位教授自主招生,自定考题。张学良考虑中华大学也采取这种模式。
解决了中华大学的校舍、组织机构、资金和师资的问题,中华大学已经具有了腾飞的基础,张学良认为还不够,他希望更多有志青年能够通过中华大学的教育成为中国建设的栋梁。所以张学良准备推出助学金计划,借鉴后世的定向生制度,为贫寒青年提供全额奖学金,作为回报,这些青年毕业后必须进入指定的工作岗位工作直到还完学费。要知道,这个年代的大学属于贵族教育,每年的学费高达四十到两百大洋,像北大清华这种国立大学比较便宜,学费在四十到六十大洋,而像中国工学这样的私立大学学费一百大洋起步,像燕京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那更是高达两百大洋。而当时普通家庭年收入也不过两百大洋。更何况绝大部分农民连温饱都做不到。张学良希望任何一个贫寒的青年靠着学识和上进能够获得改变一生命运的求学机会,不至于因为贫穷而失学。
当然在学校的管理上,张学良要求诸位院长要以严治校,强调校风校纪,绝对不允许任何学阀的存在。虽然不像罗家伦那样军事化管理,但是罗家伦严格治校的作风和很多办法值得借鉴,张学良希望改变目前散漫的学风,决不能容忍那些混日子的学生继续存在。要给学生们紧张的大学生活,课程要设计的比较满,对于偷懒的和跟不上课业的学生要实行末位淘汰制。
以上还只是张学良的大致想法,要想落实还需要具体的一一办理,这就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来帮助,张学良开始考虑聘请罗家伦担任常务副校长,但是王树翰反对,罗家伦跟南京中央国民党纠葛太深,在清华期间也是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而且他已经准备回南京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经过慎重考虑,张学良决定请来顾维钧来担任常务副校长,代表张学良实际管理中华大学。顾维钧有能力有学识,虽然从来没有搞过教育,但是作为常务副校长主要需要的是行政能力,而且在张学良的构想中,中华大学将会大量聘请美国来的教师,美国教师将会占据大多数,有着丰富外交经验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顾维钧能够有效的与美国人沟通。最重要的是顾维钧与张学良私交良好,张学良很是信任他。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解放前中国内战频仍,百姓流离失所,而且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也打断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民国仍然培养了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大师,张学良相信有他在的中国,一定不让“偌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这种情况发生,让全世界最聪明的中国人从此大师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