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秘境
“师傅怎么不跟咱们说清楚?现在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只能在这里瞎找!”二长老着急地口不择言地埋怨着。
“二哥,慎言!那个时候师傅也许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只知道根据传统把物件都给传下去,那时候可是没有元力的。”
“二弟!怎可这么说话!没点儿规矩啦?”大长老生气的数落着二长老。
“大哥,对不起,你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可是最喜欢师傅的弟子了。”二长老也知道说错话,跟着道歉,也向师傅道歉着。
大长老不再搭理他,又想了想,就跟观主说着。“观主,你试试把元力输入玉牌。”
观主点头,就开始运功尝试输入元气,玉牌的光顿时越来越亮,最后甚至达到人眼无法直视,这时光芒直接射入他们挖的洞壁,一道亮眼的光洞口出现,洞面如水面莹莹晃动,等这个光芒洞口稳固,玉牌的光芒就不再射入,回复原状也不再闪烁,观主也渐渐停下元力的输入。
他刚才十几秒的时间,八层的功力都输进了玉牌中,现在有点儿虚弱。
“大哥,我进去查看,你们就来这里等着吧。”二长老着急忙慌地跟大长老说着,还有点儿兴奋。
“二弟,你急什么,而且也不用你冒险。”大长老拦住他,“三弟你去抓只活兔子,顺便找根藤回来。”
观主这时候正坐在地上回复功力,大概不到十分钟三长老就回来,他明白大哥的意思,他用藤捆在兔子的身上,然后就把兔子扔进光洞,几位长老看到洞面晃动下,兔子就进去,消失不见,外面只显露一根藤连接着光洞,表示着兔子在里面。
他们把藤慢慢松开,可以感觉到兔子的拖拽,藤只有不到五米,没一会儿就不够长,大长老示意把兔子拽出来。
兔子没几下就拽了出来,仔细查看没有任何伤口,反而看着精神好像更好了,洞里进口附近应该没有危险,几人商议了下,决定先看看这个洞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个时间三长老回观里带一个机器人回来,再用机器人探索一次。
最后他们又花了几小时,终于把里面探索出来。
光洞只能维持半小时,在外面就需要重新给玉牌输入元力,然后再用玉牌打开洞口,里面却没那么没麻烦,有一根石柱,它上面有个突出物,只要顺时针拧下就打开洞口,再逆时针拧下就关闭了洞口。
里面空间不大,只有几亩大小,有着五间平房和几块地,和一小片的竹林。但是这里元力很纯,很浓,比外界强一倍以上!
地里以前应该种的不是药材就是食材,但时间太长所有的东西没有按时收取,都已经烂在地里。
房子都是用这里的竹子建的,一间练功房(里面就一个蒲团和盘坐的尸骸),一间书房(桌子椅子书籍书架各一),一间厨房,一间起卧室和一间洗浴室。
几人在练功发看见盘坐的干尸骨,几人都施了大礼,才起身收拾尸身在竹林附近埋葬。
竹子不是绿色的,而是紫色,浅紫亮而又通透,竹子现在显得不是很精神,竹林的个头都只有不到一米高,像都是新长出来的,也长的很是稀松,地上还有死去的旧竹子残骸。
通过竹子的质地和质感,可以判断它是元力植物,品级多少他们还无法确定。
他们在书房查看各种书籍时知道,这里就是一位高人的隐居地,也是一个小型秘境。他们老祖宗就是发现这里,后来才建立的蓝山观,最后外界元气越来越少,他就借故留下传承,回到秘境闭关修炼。
老祖宗如果可以进入元婴,就拥有更多年的寿命,现在也还可能活着,可是外界元力的降低也影响到了秘境。
秘境最后根本就不够他修炼的,连维持他金丹的功力都达不到,他见不到希望,又不想回到外界,就在秘境慢慢修为退化、耗尽寿命而亡。
秘境现在的元气纯度和浓度,都是最近通过母星收集恢复了一点儿,否则竹子就不会都是新生的,以前的竹子都死光了,留下一些种子在地里半死不活地苟且着。现在元气开始恢复,部分种子坚持下来再次发芽生长,而更多的都已经成为死种。
书里还记载着,秘境可以持续的凝聚元气提高元气纯度,随着时间变化,秘境里的元气会比外界越来越浓,越来越纯,最高可以是外界三倍的浓度。
蓝山观众位知道这是获得巨宝了,他们可以在这里突破金丹,以后可以成为观里提升境界的闭关地,还能种植一些元力药材、食材,几人留下机器人打理土地,就出去关闭洞口,回观去协商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个小型秘境。
他们也终于明白那些道门为什么不急不躁,自家观都能留下一个小型秘境,其他的道门也应该都有各自的传承,也许比他们的还好。所以对外界资源什么的,他们现在都不太在意。自家的都还没有好好吸收,处理好呢,怎么可能关心外界的?
(安易现在可是一点儿都不知道母星道门、佛门有这么深的底蕴,当初还偷乐,想看对方的笑话!只怕后期他才要成笑话喽~)
话分两头,在蓝山观主和长老在寻觅秘境、解锁秘境和整理秘境,总共前后用了三天左右的时间。
观主的大徒弟清德道长当天就坐高铁,来到最近的一个防御前线,即冒险小镇。
天色已黑,他从火车站出来看见有悬浮出租车,就打了一个,前往镇子(河里小镇)。他发现这里的悬浮出租车竟然不是自动的,有司机!
清德知道这些开出租车的师傅消息都非常灵通,竟然见到有司机的悬浮出租车,他上去后就和对方聊了起来。
“施主,无量天尊。”
“道长好,道长好!”
“施主,贫道能问几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道长尽管问,我知无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