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千秋国策
“皇上,临安军、乾州军、虞城军和平洲军已经整顿会合,正在向交城进发。除了仍旧守在四城的少数守军,这支合并军有五万余人。目前由临安统领郑朝海和乾州统领王崇山共同率兵,他们二人是曾经在北境共同打过仗的同袍,交情一向很好,队伍中也多是老兵,配合上没有太大问题。”薛少强禀报道。他现在每次面圣,都是和新上任的石有山一同前来。
“好,要快。这一路上不能驻扎停歇,也不能在城市和村庄附近留宿。朕知道这有些难为他们,但是越多的人知道,消息就越有可能传到北周。让将士们煎熬些时日,等到危机过去,朕定会给他们论功行赏。”
虽然是在商量很严肃的事情,但皇上今日心情非常好,脸上也神采奕奕。早朝刚刚传来好消息,汴州以西新设立的安顺城洋芋种植获得了丰收!户部劝农司已经总结出了规律,若是以安顺的气候,洋芋在立秋后种植,十一月便可开始收获。在更南边的峄城和临安等地,可以在白露后,秋分前种植,十二月开始收获。这种洋芋的产量可比稻谷要大多了,消息一出,安顺城的迁民计划也进展地如火如荼,甚至要开始想办法控制人口的不断涌入了。
这可是千秋万代的惠民之举!有了这种作物,西楚这片土地上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人口可是国家的财富!
这个消息带给他的满足感大大平复了战事失利的苦恼,原先劝农司隶属户部,劝农司主司不过是位同五品。这一次他直接将劝农司主司职务未变,职级连升两级,位同三品侍郎。两个副主司也从六品提拔到四品,三个主要的司务也一样连升两级。众官员没有任何意见,反而欢欣雀跃,因为这段时日劝农司的人是如何辛辛苦苦奔走在田间地头,他们都是有目共睹的。自从皇上登基,破格拔擢已经成了常有的事情,大部分官员已经摒弃了原先一级级往上熬的观念。大家都意识到,只要好好干,干出成绩,这头上的顶戴就迟早会越来越重,俸禄也水涨船高!
大家都知道皇上今日高兴,因此说话的口气也松快了许多。薛少强笑道:“皇上放心,四城守军很多都是以前的老兵,听说又有机会抗击北周人,虽然不在最前线,也激动地摩拳擦掌,恨不得长了翅膀飞过去,行军速度不成问题。近几年新补上来的新兵虽说没打过北周人,可是精忠报国之心不输老兵。”
皇上连连点头,一转头看到石有山有欲言又止之色,便问道:“石爱卿,你可是有话要说?”
“微臣是在想,等四军赶到交城驻扎下来,要是能练练汴州军的阵法就好了。”石有山见问,索性说了出来:“微臣研究过他们的阵法,一则抗击敌人着实有用,能够扬长避短,避实就虚。二则将士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很能拉近感情,增强紧密性。只是要四军学习阵法,就势必要从汴州军拨几个人下来,微臣又担心皇上说微臣这个时候算计着从战场上撤人......”
“哈哈哈......”皇上纵声大笑起来:“你才升了三品几天?就开始跟朕玩儿心眼了?你们在朕面前最好直抒胸臆,说错了,或者方式欠妥当都不要紧,可是若是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朕可是不答应。朕看上你,提拔你,是因为朕要的是能臣,也是纯臣。除了怎么做为国好,为民好,别的你们都不要管。若是上任没几天,就给朕玩起什么为官之道来,朕怎么弄你上来,就能怎么把你撸下去。你可知道?”
“微臣知道,微臣不敢。”
皇上满意地点了点头,抬起头背着手踱了两步,缓缓道:“只是撤几个人,不至于就影响前线的成败。孟珞自然是回不来的,可是这回来的人也不能是普通的大头兵,否则他不了解军阵的全貌。要不然,让李行带两个人回来吧。朕今晚就拟旨发出去,明天即到,说不定李行带的人比四军到的还快。”
“这么快?!”薛少强有些不相信的捂上了嘴,石有山却没什么反应。这也是皇上对石有山很满意的一点,对于他知道不该问的事情,他甚至不会表现出好奇。
皇上笑了笑,讳莫如深。
两人走后,皇上仍旧心情很是愉悦。他抿了一口茶,惬意地将两腿架在案桌上。王全安陪着笑端着茶站在旁边,面上却飞快地掠过一丝担忧。
“怎么了?”皇上敏锐地斜着脸问他。
王全安叹了口气,该说的还是得说的。他弓着身子,小声道:“皇上,周公公,怕是不行了。”
“什么?”皇上把腿放下来,表情严肃地坐了起来:“怎么不听见太医来报?后宫深深,难道还有人为非作歹?”
“周公公,已经七十多了......”王全安言下之意皇上听得很是明白。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是没人兴风作浪,他的生命也是油尽灯枯,早已走到了尽头。他深深地叹了口气,生老病死乃是天命,岂是人力可以相抗的?太医院的太医,也不是华佗再世啊!
“知道了......”他的好心情扫去了一大半,颓丧地叹了口气。他的叹气仿佛传染,王全安也跟着叹了口气,他自己,也是快六十的人了啊!他偷偷看了一眼刚刚十九岁的皇上,他从小看着长大的皇上,不知自己又还能服侍他几年?
皇上的案头仍旧放着先皇后的起居注。那日他搞清楚了事情来龙去脉后便没再执着得看下去。可是这几天,他又时常翻出来看看。王全安心中有些纳闷,但也没多问。
他照旧又拿起了这本起居注,皇上何时对先皇后的事情如此感兴趣了?
“王全安,朕是在想,光是凭着大皇子和怀王相像,怕是有些牵强。有没有什么证据,能够板上钉钉地证明大皇子是怀王所出?”皇上的话似乎解答了一些王全安心中的疑问,原来他这几天在琢磨这件事情!
“老奴听说,可以滴血验亲。”王全安小心翼翼道。
“朕知道一直以来都有这种办法,可是,滴血验亲是否准确,至今没得到证实。何况,怀王和大皇子若是拼死不肯,又能奈何?何况就算是滴血验亲,也要有个由头,不能无端怀疑指摘。”
王全安皱着眉头,皇上也没指着他能想出什么主意,继续道:“朕是在想,当年先皇后和怀王的事情,难道没有任何知情人?先皇后身边的人,不可能没有一个知道此事吧?”
王全安这下彻底搞清楚皇上为什么还抱着这本起居注不放了,这个小皇帝的心思,真是太难猜了!
他也跟着搜肠刮肚想了起来,先皇后身边有谁来着?想了想,他打起精神道:“老奴虽说跟先皇后不熟,但是老奴记得,先皇后身边应当有个贴身嬷嬷来着,是她从小带在身边的。可是她是什么时候从宫中消失了的,老奴就实在想不起来了。”
“你可记得这个人的长相?她的底细你知道多少?”
“老奴只见过一次,那是很多年前了。老奴记得长得不差,似乎是南边来的。似乎,听人提过一次,说她是个苗女,懂医术。但是只是听人提过一嘴,是不是真的,老奴也不敢说。”
“苗女,懂医术,怪不得......”
“你是何时见过她?可还有印象?”
“很多年以前啦!那时候连老奴都刚进宫没几年呢!当时老奴是周公公的徒弟,还没犯错被调去冷宫。”
“犯错?你当初借犯错之由去冷宫伺候,只怕是周公公有意安排的吧?”
王全安嘿嘿笑了起来:“老奴就知道皇上迟早会猜到的。”
皇上哼了一声,继续道“那之后就再没见过?”
“没见过,后来也没人提起她了。那时候先帝和先皇后大婚,听说她是从小跟着先皇后的人,也是她陪着先皇后进的宫。听说连大皇子都是她亲手接的生,可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就从宫里消失了一般。”
“大皇子是她接的生?”皇上的目光亮了起来,眯着眼睛笑道:“朕倒是有个猜测。朕在翻看起居注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据说先皇后身子一向不好,但是从她入宫开始,到她生了大皇子之后第二胎小产,她几乎没有让宫里的太医请过脉。现在朕知道了,那是因为她身边有个精通医术的苗女。比起太医,她当然更信任一直跟着自己的苗女了。但是小产之后不久,开始有了她叫太医诊脉的记录,隔三差五,日渐频繁,一直持续到她薨逝。朕可以大胆地猜测,苗女从宫中消失,大概就是在她小产后没多久。”
王全安连连点头,但继而又皱起眉道:“且不说我们不知道这苗女当初从宫中消失,是否就已经不在人世了。就算当时还在,她可比先皇后还要至少大个十岁,如今也不知道在不在了。”
皇上何曾没想到这点?轻轻叹了口气道:“朕知道,只是既然有这么个线索,总得试一试吧。”
“那皇上打算令何人来查此事?”
皇上苦恼地叹了口气,这个苗女消失,甚至可能在贵太妃入宫之前!太久远了!
“周公公可还能说话?”
这宫里年纪最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苗女的事情的,可能就是周公公了!当时他毕竟在先皇跟前伺候,知道这个苗女的可能性很大吧?
“周公公的神智一会儿清楚,一会儿又不清楚。”
“走,朕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