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耽美百合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

我为国家修文物 十三闲客 8445 2024-10-21 15:03

  2008年,为了迎接京城奥运会的召开,京城故宫博物院将文华殿改设为陶瓷馆,展出博物院珍藏的上至公元前5000多年、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各类陶瓷精品。

   陶瓷馆共展出400多件精品陶瓷器物,按时代发展顺序进行排列展示,供游客和陶瓷爱好者鉴赏研究。

   整个展馆分为三个展厅,一号厅展品主要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到清代广彩瓷器。

   其中代表瓷器为:唐代青釉八棱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唐三彩等。

   二号和三号厅展品为明清代宫廷瓷器,代表瓷器为: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等。

   带着满腹的疑问,向南抬起了脚步,紧紧地跟在钱昊良的身后,也进入了文华殿。

   两个人目标都很明确,因此也并没有在其它区域停留,直接就来到陶瓷馆三号展厅――明清宫廷瓷器。

   在一处展区内,还没有靠近,向南远远地就看到了那尊连带底座,差不多有半人高的“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看照片和看实物,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感受。

   在照片上看,“瓷母”浑身上下花花绿绿,就如同一个身穿花衣的村姑一样,又俗又土,和雍正瓷器所推崇的庄重、素雅完全不沾边。

   也难怪网友们看到比“瓷母”还要土的现代仿制品的照片以后,会笑话它是“土丑审美大花瓶”。

   而在现场看到“瓷母”真面目时,它虽然还是色彩鲜艳,图案也十分热闹,但还远远谈不上“丑陋”二字――最多就是显得有些花哨罢了。

   至于审美,那就见仁见智了。

   向南并不关注这些,他最想知道的,那17种高、低温釉彩,究竟是如何烧制在同一只瓷瓶上的呢?

   “瓷母”成为文物网红之后,在网络上就有不少人发出质疑声,认为“瓷母”是分开烧造,之后拼接而成的。

   又有人说,“瓷母”的17种釉彩之中,其中有一些是仿造上去的。

   比如说,仿哥釉开片,就是人工画上去之后,再入窑烧制的。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今,“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就在面前,他又怎么能忍得住?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沉寂了许久的“时光回溯之眼”悄然开启。

   ……

   清雍正六年(1728年),时年四十有七的内务府员外郎唐英,被朝廷派驻景市御赐窑厂监督,做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

   唐英十六岁进入故宫养心殿做杂役,渐渐地学得能书善画,在成为内务员外郎以后,他除了巡视、督查待办处各匠人的工作情况以外,还兼着为皇帝画瓷器的样稿,雍正曾称赞其“画得款式甚好”。

   能诗善画,又做事踏实,唐英深得雍正的赏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景市御窑厂督陶官年希尧犯下错误之后,他才会被雍正派驻到了景市,协理常驻淮安的年希尧办理陶务。

   “任重而道远啊!”

   唐英坐在马车上,透过不断被风吹起的车帘,看着眼前逐渐变得陌生的环境,心中暗叹一声。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前半生也一直生活在京城里的深宫大院,对南方其实没有什么印象,此刻忽然要前往地处江南的景市负责陶务,心里莫名地有些发慌。

   最让他头疼的是,他虽然为皇帝画过瓷器的样稿,那也只是画画而已,实际上,他对陶瓷事务一窍不通,到时候又该如何管理?如何督导完成朝廷的烧造任务?

   想着想着,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很无厘头的念头来:

   “皇上是不是以为我会画瓷器样稿,就肯定懂得烧制陶瓷了?”

   “他对我不会是有什么误解吧?”

   调侃自己归调侃自己,唐英在前往景市的一路之上,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皇上信任他,将御窑陶务交给他来管理,那他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问题就在于,他该如何破局才好?

   半个月之后,唐英抵达了景市,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静悄悄地上任了。

   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办法:欲破局,先入局!

   想要管理好陶务,那就必须清楚了解陶瓷烧造的每一个细节,唐英决定先从学习陶艺入手。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唐英看着御窑厂里的打着赤膊流着汗的工人们,心中不知为何也迸发出里一股豪情来,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以后,我唐英也是一名陶人了!”

   四周在忙碌着工人们,都纷纷停了下来,转过身一脸诧异地看着这位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新任督陶官,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在他们看来,从京城里被派驻到窑厂里来,多半是被贬斥了,莫非这位新任的督陶官已经气昏了脑袋?

   唐英才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呢,此刻,他已经颇有一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在一众工人们目瞪口呆的表情中,已经脱下了官服的唐英,换上了景市御窑厂普通窑工的衣衫,成为了御窑厂里的一名特殊的学徒工。

   他最先开始学习的,是淘练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要经过淘练,使其变得精纯,这样烧造出来的瓷器,才会胚体细腻,没有杂质。

   唐英来到工棚前,看到一位年约六十余岁的老汉,正将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搅。

   而另外一名中年汉子,则是光着膀子,正忙着将泥浆舀到置于缸上的马尾细筛中过滤,身上的汗水也是不停地往下滴落。

   他看得好奇,便走上前去,向老汉询问道:“大叔,你这是在做什么?”

   老汉抬头看了唐英一眼,认出他是新来的督陶官后,顿时吓了一跳,连忙要起身下拜,被唐英给扶了起来,“大叔,如今我只是一名学徒工,前来学习陶艺而已,下次无需如此。”

   “是,大人……”

   老汉唯唯诺诺,见唐英依旧一副笑眯眯的模样,顿时胆子也大了一些,回答道,“我刚刚是将瓷泥砖化开,使劲翻搅,是为了让泥砖化开得更快一些,这样一来,细小的泥土会溶于水中,粗大的砂石就会沉淀到底部。”

   “原来如此。”唐英恍然大悟,点了点头,他又指了指中年汉子那边,问道,“那他这是?”

   “他呀,他那里就是二次过滤了。”

   老汉这会儿也算是适应了,对唐英这个督陶官也没了之前的害怕,笑道,“他将我这边的泥浆,通过马尾细筛再过滤一道,剩下的泥浆就会更细腻了。”

   说到这里,也不等唐英继续发问,老汉又指着另外一边的一个年轻小子说道,“马尾细筛过滤后的泥浆,就由他倒入到放在矮架上的过泥匣钵里,沥去水分,让这些泥浆变得稠厚成形。”

   “再之后,就是把成形的泥浆放进一个无底木匣,里面铺上细布大单,就好像做豆腐一样,将它泥浆包紧,再用砖压上面沥干水分。”

   “最后,就是将淘好的泥土翻练匀实,留待后用了。”

   唐英本就聪慧,老汉这么一说,他就已经完全明白了“淘练泥土”这道工序的一整套流程了。

   “大叔,你先歇歇,我来帮你!”

   唐英笑了一声,接过老汉手中用来翻搅泥水的儿臂粗细的木棍,一边往大缸中放入瓷土,一边拿着木棍使劲翻搅起来。

   这一幕,看得那些窑工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谁见过督陶官亲自动手干活的?而且做的还是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

   有几个窑工还偷偷地使劲拧了一把自己腰间的软肉,该不是自己还在做梦,没睡醒呢吧?

   可是腰间传来的钻心的痛楚告诉他们,你们没做梦,你们看到的是真的!

   他不仅在帮那老汉翻搅泥水,而且还脱下了鞋子,挽起了裤管,跳进了稠化床中踩练泥料!

   忙碌了整整一天,唐英一直在窑厂里和那些窑工们一起,端着大碗,蹲在地上吃完了晚饭,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住处。

   他毕竟已经四十七岁了,而且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什么重活累活,忽然莽了这么一天,感觉浑身上下哪哪儿都不舒服。

   但唐英心里还是很欣慰,感觉这一天的劳累很值得。

   这一天时间里,他不仅仅搞清楚了“淘练泥土”这一工艺的流程,而且还亲手操作了一番,知道了瓷土为什么需要淘练,淘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和练泥工地上的窑工们,打成了一片。

   这是一个好兆头。

   想要学到真本事,就需要真诚请教,就需要能够融入到窑工们当中去,如果窑工们不接受他,那才是真的要绝望了。

   幸好,他开了个好头。

   简单洗漱了一番之后,唐英半倚在床头,开始计划明天要做的事。

   “淘练泥土”算是过关了,实际上,这一关并不复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纯粹的体力活而已。

   那么,明天就应该去学习下一道工艺――“炼灰配釉”了。

   配釉要用灰。

   御窑厂用灰出自景市之南一百四十里的乐县。

   灰以青白石和凤尾草迭垒烧制而成,再配上练好的瓷泥,调成浆水。

   在这里,细泥与灰的比例,就十分关键了。

   按照一般常理,细泥与灰的比例按10:1调配,则为上品瓷用釉;7:3或8:2则为中品之釉,对半或泥少灰多则成了粗釉。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比例,实际操作之中,究竟什么样的比例才是上品瓷用釉,什么样的比例才是中品瓷用釉,要调试过后才能知道确切的数据。

   想着想着,唐英不知不觉间,就这么靠在床头上睡了过去。

   他实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唐英就醒了下来,他一看窗外的天色,早已经是天光大亮了。

   “哎哟!”

   他吃了一惊,连忙就要下床,两只脚刚一踩到地上,一阵阵酸麻胀痛之感就传了过来。

   “老爷,您怎么了?”

   一直守在外面的侍从听到唐英的喊声,连忙闯了进来,一脸慌张。

   唐英朝他摆了摆手,苦笑道:“没事,就是浑身上下酸痛难当。”

   “老爷从没有做过这些事,昨日陡然做了那么多,今日自然是浑身难受。”

   侍从一听,顿时放下了心,他是从京城跟着唐英来到这里上任的,要是唐英有事,他的下场也好不了,他想了想,又劝道,

   “老爷,您是督陶官,只需命御窑厂的工头们按时按需烧制进贡的瓷器即可,何须亲自上阵劳作?”

   “此事勿要再提!”

   唐英一摆手,顿了顿,说道,“走吧,扶我去御窑厂。”

   侍从无奈,只得上前扶起唐英,慢慢地往御窑厂的方向而去。

   在之后的日子里,唐英仿佛忘了自己是督陶官,而是一名真正的窑工,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起陶瓷工艺来。

   他向拉坯师傅学习如何拉坯,向画师学习在瓷上画花鸟虫鱼,在瓷上为青山着色,为绿水描魂。

   他画莲花牡丹缠枝图案,画潮水祥云纹,因为在宫中时就曾画过瓷器样本,在景市更是炉火纯青。

   他还向吹釉师傅学习如何吹釉,向把桩师傅学习控制火候……

   “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

   唐英足足闭门谢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裤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个外行变成一个内行。

   唐英在景市督陶的前八年,是雍正在位时期。

   这一时期,景市官窑在唐英的主持下,创新成功了窑变釉,从而使得原来色调单一的单色釉变得流光溢彩,绚丽斑斓。

   唐英督陶真正的辉煌,是在乾隆朝初期的20年间。

   乾隆皇帝,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他这个人,爱好极其广泛,不仅喜欢下江南,喜欢书画,热衷作诗,而且还很喜欢陶瓷。

   他曾经直接干预宫内制瓷事务,不仅对宫内瓷器的用途、形状、纹样等屡屡过问,而且还亲自审定画样。

   唐英经常竭尽全力,但依旧无法满足乾隆皇帝的要求,而且还经常被他训斥。

   比如乾隆一十三年(1748年),《记事档》有这么一档: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监胡世杰传旨与怡亲王,德保:此次唐英呈进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着伊赔补。”

   这样的斥责与处罚,让唐英苦不堪言。

   这一天,唐英刚刚来到御窑厂,准备找几位工头研究一下釉彩创新事宜,就接到了京城来的急件――

   乾隆皇帝又派人加急送来了瓷器的新画样!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