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农学
农学部?
六部的几位大人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都面面相觑:什么时候又多了一个部出来,难不成还来一个尚书。
“左相,这事儿……”
“这事儿老夫也不懂”
当初年轻的太后提出要设立这么一个部门的时候他和右相是竭力反对的。
结果太后给解释了。
这不是什么权力部门,而是一个专职的科研部门。
直白的说:就是教大家伙儿种田。
听到这个解释的时候,钟大人和吴大人是面面相觑的。
最后觉得她玩的花样也不止这么一两个了,多又多一点吧。
反正,朝堂上现在真正是什么情况出现都不觉得意外。
最早的时候,都说后宫不得干政。
结果,太上皇却打着皇上小的旗号,硬凑了一个三人组合监国。
他远征的时候直接就塞了一个太后来。
偏偏,人拿出来的主意却很使得。
让左右二相心里不得不服,内心的抵制心理慢慢的被征服。
“本官还是那句话: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各自做好各自的差事就行。”左相最后奉劝那些人。
今上虽然年幼却也不好糊弄。
都不知道是怎么教导出来的,精明得厉害!
再加上一个太后娘娘总有些新奇古怪的主意,还别说,这一次边境虽然在打仗,这一个年却也过得很安稳。
特别是户部孙大人,真正是从未感觉到那么轻松。
以前上朝,他最爱向皇上哭穷。
一听说什么地方要开支,整个脑袋都疼。
空空如也的国库,现在居然还有一些结余了。
甚至觉得都像是在做梦一般的。
在朝堂官员猜测不断的时候,农学部开课了。
下面坐着的都是识字的人,有些甚至还有秀才的功名。
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家在农村,对种地都有着感情,几乎人人都会翻地的。
白素素坐在旁边的屋子听着章大人在讲课。
“既然选择了,那就好好学,也不要小看了这一门功课,谁要是能将种地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那本官就请他来当先生。”
下面的人一阵窃窃私语,声音最来最大。
“本官不是说的假话,是真话。”
章大人道:“本官站在这里其实内心也是很惶恐的,知道为什么吗?”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因为,本官家里从未种过地,本官连庄子上都没去过的,要给诸君说农学,岂不是纸上谈兵吗?”
下面发出一阵善意的轰笑。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今天说的是实话,如果在座的各位对种粮种菜甚至种花有研究的,都可以自荐为先生,还可以著书立说,推广到大周各地。”
种地也著书?
这可是一件新鲜事儿?
“那你们知不知道,种地也有各种讲究?”
农户嘛,都懂一点点。
“同样一个村子里的地,东家的庄稼好西家的庄稼差,是什么原因?”
“懒!”
众人异口同声。
懒人做的庄稼自然就差了。
“那万一,东家的人比西家的更懒呢?’
还能有好收成?
这岂不是没天理了?
“正常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没错的。”章大人笑了笑:“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明明有些人很勤快,结果庄稼却很差,收成都不够糊口,你们说,这样的冤屈找谁诉去?”
这个,可能吗?
“不用怀疑了,完全有可能!”
章大人按照白素素的册子上记截的东西一一说起。
“庄稼长得好坏与否关键因素还是挺多的。”章大人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沃土?”
这不是扯淡吗,肥料足啊。
“这就是了,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白素素在旁边听着将刚喝进嘴里的水直接给喷出去了。
她做这些事儿还是很难为人家章大人的。
毕竟,这些人都是斯文人,要听到翔之类的东西都会归结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那一边去。
这会儿,让一个堂堂从三品大员站在那里高谈阔论翔是好东西,真正是难为他!
难得的是,他居然也能坦然接受,服众自己的安排。
可见,真正是人才。
单大人做到了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了。
白素素很高兴身边能有这样的人才鼎力相助。
就在白素素东想西想的时候,章大人那边的课却上得很是吸引人。
众人一边听一边记着笔记。
“你们不仅仅要听,要记,还要学,还要实践要创新要总结经验。”章大人看着台下:“本官希望,多年以后,能在大周的农学部看到你们著的书,立的说。”
这一个鸡血打得众人热血沸腾。
要说,这一个差事倒是没什么可羡慕的。
后一想毕竟也是吃皇粮的,最好的也就是秀才功名,其余的要么没有考过学,要么就是几次落榜的。
原本已经自我失望了,结果被章大人一说,整个人都兴奋了。
是啊,种地怕什么,没能入仕之前谁还不是种地的?
往上翻三代,种地的也不少。
关键是,我要种地,还要种出新意。
用章大人的话说,种地的过程中,要能研究发现怎么样才能出产量;什么样庄稼才不会遇虫害;怎么样留种才能让来年的收成更好……如此等等,一一记载下来做分析比较,再经过周而复始的试种,得到好的结论就可以写书立说,让大周上下农人都用这个方法,增产增收,这也是大功一件!
白素素看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她就放心了。
待开春后,这些人将奔赴十二个州府,按照自己大致了解的情况分开种植,产粮区产经济作物的地区……
相信她,三五年后,大周的良田沃土上肯定就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白素素这一招要解决的就是农户的种粮问题。
“一年可以产三季粮?”
一个来自琼海的学员听到这个内容的时候不淡定了,站了起来质问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大人,学生季明就是琼海人,自认也懂庄稼,但对大人所说的产三季之事真正是闻所未闻。”
众人看他他:胆儿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