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杨继业确实不能走开,也没办法将身边的这些人支开。
众人到夜校,学员们已经到了。然后,得知先生回寨子,学员们还是很开心的。杨继业等人进教室,见所有学员都站着,面对他们,齐声说,“先生好。”
“同学们好。”杨继业回应一下,说,“都坐下吧,然后开始授课。”
“谢谢先生。”这里是大人们的夜校,今天还要给生蛮各支的重要角色,看一看夜校的基本情况,巫国强便不按照课程授课。
主要复习之前学过的字,这些简单的东西,更容易给生蛮的人有印象。不然,复习或学习数学的加减乘除,他们完全不知所云,反而不好。
巫国强在夜校代课比较多,对学员们所学的字词,还是熟悉的。从一开始进行复习,要求学员在桌上沙盘写字,点一些学员到黑板上写字,认读,看学员的掌握情况。
夜校的学员在学习中,成绩是有要求的,成绩好会有一定的奖励,在职务上也会有更高一级的提升。因此,他们在夜校学习比较用功,对于这些实际性的字词,相对而言也便于记忆。
今晚的检查,效果比较好。这让巫长安和杨继业都很有面子,巫长安当场就表示,会给这些学员一定的奖励。
杨继业陪在这边看一阵,便到蒙学班去。蒙学班目前的人数已经超过五十人,有的两人挤坐在一起听课,显得兴旺。
蒙童们也知道先生回学校的事情,读书起来分外卖力,都想在先生面前表现一番。
等杨继业走过来,这些人还在拼命地大声读。等一些人看到杨继业走在他们前面,看到杨继业的背影,不敢叫喊先生,便用更大的声音来读书。
《百家姓》部分的内容,差不多学习完成,但有些后面插进来的学生,掌握情况相对差一些。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古代蒙学的基础内容,除了《百家姓》外,其他两种读物都有相当丰富的文字知识和丰富的历史典故、事件。比如《三字经》里的孟母三迁,这不仅仅是说明了一个人在成长中,要有优良的环境,也说明了人在不同环境中,对成长的影响。
同时,这个故事还牵涉到亚圣孟子,对于孟母三迁的讲解,历代儒家都会很重视的。这些内容,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且都是正面人去居多,对蒙童成长的引导作用是必然的。
今天的内容,就是杨继业将《百家姓》里的典故,讲解给蒙童得知。在讲析之时,自然不可能完全按照文朝大儒们的说法,而是融进了后世的一些思考。
比如说之前对孟母三迁的正面赞誉,杨继业在讲析这,便穿插到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恶劣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固然有很多负面影响和阻力,甚至将一个人变坏。
但如果这个人自身的意志力坚强,就可以利用这些不利的因素,来不断锤炼自己。杨继业谈到这里,便列举了某位伟人青年时期的一些自我磨砺的例子,比如说,在闹市读书写字,锻炼自己的专注力;赤膊赤足在山岭奔跑,锻炼自己身体的耐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
强调了一个人的意志力、专注力的重要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等。
这些东西,对文朝当世的人而言,自然是听不到的。可在夜校里的蒙童,出生都是穷苦人家,给他们讲一些自我意志的锤炼,多少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成长。
那个“哑巴”男孩和中年人也在听课,男孩听到杨继业所说环境对自身的锤炼,眼中除了泪水,也闪烁出希望之光。中年男人在男孩身边,自然感觉到他的变化,可也明白,杨继业所说与文朝大儒们所言,是不同的东西。
他自然不想对男孩说出来,男孩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前景,谁也说不好。不过,只要他心里有希望,那就是最好的状态。
上了课,杨继业让蛮族的人先返回巫家。陪着蒙童一起,将教室打扫好。看着蒙童们开开心心返家,才对一直呆在身边的巫素贞说,“四姐,我有几句话要对你说,我们走吧。”
巫小陆和杨猛准备跟上,杨继业对巫小陆说,“小六,你先回家去,将功课抄写一遍,等会我要回来查看。要认真哦,这是县尊要看的,你胡来的后果真的吧。”
“杨大哥,没必要这样吧。今天才回家,能不能等到明天?”巫小陆苦着脸,实在不想做这样的事情。
“你自己看着办,哼哼哼。”杨继业转身往前走,出寨子,沿江边往县城方向走。巫小陆定定地站在原地,最后不得已,几乎要哭起来,还得返回家里去抄书。
巫素贞跟在身后,几步远。不知杨继业会跟她说什么,毕竟之前在古尚坪时,比较莽撞,他会不会生气?心中忐忑,既有期待,又心怀惶恐。
杨猛跟在杨继业身边,这是他一贯来的位置。等出寨子,杨继业让他先往前走,保持五十步的距离,免得听到自己与巫素贞说话。
月色很浅,时不时弯弯的月藏进云中。杨继业站在江边的石板路上,等巫素贞跟过来。见她距离自己三步处停下不动,便主动走上前,随后抓住巫素贞的手。
巫素贞一惊,想将手收回,却感觉到杨继业的坚决,只好作罢。“少爷……”
“四姐。”杨继业也不知该怎么说,确实不能给她多少承诺,“四姐,我也明白你的心。只不过,我哪怕心里也有你,却也明白,不能给你什么承诺……”
“少爷,我……我不要你什么承诺,”巫素贞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话,完全没有她平时那种辣劲,“我明白的,我……你是少爷嘛。”
将巫素贞拉到更近身一些,感受到她惊慌又喜欢的气息。杨继业说,“四姐,我觉得现在不管是你,还是我,年龄都还小,得等两三年后,才适合谈论婚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