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与珍珠、珊瑚,并称三大有机宝石。
孔家的琥珀,型制上就是一柄手槌,也就是敲击木鱼铜罄的那种短槌。
带槌柄长约十五公分,槌头长约四公分,最粗处直径两点五公分,枣形,被工匠镌刻八道沟纹,成锤;槌棒只有一公分粗细,长约十公分左右,手槌尾部带有灰色皮壳,被雕刻成虎口,为手槌手挡。
通体半透明,由红色到血红,再到到金色渐变,属于精品血珀!
在槌头部位,能清晰的看到两只肢体略显蜷缩的蚊蚋食人血的蚊子叫蚋,食植物汁的蚊子叫蚊,其中一只蚊蚋,长度足有一点五厘米,这绝对是卢灿所见过最大的琥珀。
隔着琥珀的树脂化石,能清晰的感觉到,两只蚊蚋曾经做过垂死挣扎――它们的两条后腿旁边,有着模糊的蹬踏痕迹,那只较小蚊蚋的后腿,还因此脱落在一旁,而那只大蚊子的翅膀,更被树脂折叠起来,这也是挣扎的标志。
侏罗纪公园中所谓的从蚊蚋腹中提取高古血液,纯粹骗人。
眼前这两只蚊子,腹内空空如也,几近透明――虫子被树脂粘住并最终包圆,至少需要几天时间,它们腹内血液早已经被消化。
整件琥珀,原本呈流体长条状,现在被加工成佛门手槌,当得起佛宝称呼,确实是一件好东西,难怪孔余任不舍。
“孔伯,这件佛宝,匀给我吧。”卢灿两手食指相交,比划个拾万港纸的手势。
这价格,相比市场上的虫珀价格高出三成,如果加上五万港纸的礼物……绝对算得上高价。
孔余任不舍的摩/挲着手槌,别看价格很高,可这种好东西,这次失去也许就意味着一辈子很难找到第二件。
卢灿见状,又笑着说道,“阿勇哥的出租公司,不是有扩张的计划吗?您和他说一声,去九龙塘大华银行邀贷,两三百万的贷款,应该没问题。”
“哎唷,阿灿……太麻烦您了!我替阿勇谢谢你的好意!”没等孔余任说话,蒋晓月直接从他手中抢过这件琥珀手槌,用红绸包好,放在木匣中,麻溜的递到卢灿面前。
阿勇的全称为孔厚勇,孔余任的长子,掌管孔家最大产业――孔门租车公司。
八十年代初,随着香江旅游业的逐渐兴盛,政府对出租车行业规范越来越严――小心私租、小规模出租车公司逐渐被淘汰出局。孔门出租虽然规模还凑合,大约有二十辆出租车,勉强算是中等规模,但谁也说不好哪一天就被政府取缔或者被兼并,因此,孔厚勇一直谋求银行抵押贷款,购置出租车牌号(香江八十年代出租车是牌号制)来扩大规模。可现在香江金融风波不断,银行放贷都很小心,哪有那么容易拿到贷款?
现在卢灿提到大华银行能放贷,蒋晓月能不着急?
卢灿没有接盛放琥珀的木盒,眼睛盯着孔余任。
孔余任轻轻叹了口气,轻轻点点头――眼前这年轻人的筹码太厚,拒绝不了啊!
“谢谢孔伯!”卢灿这才拂拂木匣表面,心头大定!
虽然蒋晓月有些势利且很强势,但不失是个掌家的女人,见丈夫与卢灿交谈甚欢,她便独自去忙碌,并没有掺和其中。
卢灿与孔余任聊得最多的,还是佛具。虎博在东南亚收拢回来不少南传佛教的佛供,而这方面,一直是饶真颐负责,可惜他没有三头六臂,也需要帮手,尤其是印尼佛教两大藏宝地――末雅拉佛塔遗址以及东勿里洞县灵智会宝藏发掘后,这类研究工作的任务很重。
孔余任不愧是香江有一号的佛教研究者,他对东南亚佛教、藏传佛教以及汉传佛教的理解,都相当深刻,卢灿对他的表现很满意!
今天的两件事都很圆满,卢灿看看手腕,已经中午十一点了,便起身告辞。
“哎呀,瞧不上我家的吃食还是怎么滴?”问询赶出来的蒋晓月,立即瞪了丈夫一眼,伸手拽住卢灿的胳膊。
“我家阿勇,正在往回赶!阿灿,你也见见你阿勇哥,以后还指望你多多提携他那个榆木疙瘩呢!哪能走呢?怎么着也要尝尝婶子的厨艺啊!”
蒋晓月一顿拉扯,上纲上线到不吃午饭就走那就是瞧不起孔家……孔余任在旁边搓搓手,也劝说卢灿留饭。
卢灿只得重新坐下。
蒋晓月进厨房继续忙碌,孔余任又被妻子白眼,气氛略显尴尬。他忽然想到一件事,卢灿的鉴定天才之名,在业界流传甚广,便开口问道,“卢生,你……能不能帮我看一幅老画?朋友借款抵押在我这儿的。”
老画?卢灿正盘弄着茶杯,闻言来了精神,“谁的作品?”
“落款钤印是郑燮的……”
孔余任边说边往后屋走,看样子是去取画。
郑燮就是郑板桥,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这人很传奇,四十岁老秀才,儿子饿死,中年发迹,做了整整十二年的县令,在当时,他的声誉超过乾隆朝的几任大学士(等同宰相),一幅画换了个粉丝老婆,他的“难得糊涂”更成为官场至理名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他的作品在港岛颇有市场,今年维德拍卖的春拍,就有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竖幅,落槌价为六十五万港纸,创郑板桥作品拍卖价记录。
专门收藏佛宝的的孔余任,竟然有一幅郑板桥的画作?还真是个意外之喜。
不一会,孔余任抱着一只套盒出来,卢灿帮忙将桌面整理干净,又铺上一层沙发枕巾,两人联手,将这幅画打开。
卢灿摸了摸裱边,底衬较薄,这是苏装,老款。
他心头松了口气,看来正品的机率较大。
竖轴装裱,裱宽越六十公分,轴头卷有十多层,裱长约在一米三四左右。呃,按照苏装的格式,这幅画作宽大约在五十五公分,纵高约为一米一左右。
这就是经验,多看多接触就能积累的经验。
卷轴推开,印证卢灿的猜测,完全正确,老款苏装,纵高一米一,宽幅五十五,清代文人最喜欢的纵幅尺寸。
纸张黄中泛白,画作内容为墨竹,旁边题跋是郑板桥的六分半体(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俗称板桥体),内容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右下侧钤印四方,第一方钤“郑燮”白文印;第二方同样是作者印,钤“直心道场”朱文印;第三方是收藏印,钤“藏园”――这是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蒋士铨的收藏印;第四方钤“邻苏老人”,这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杨守敬大师的印签。
乍一看,这幅画作传承有序,正品无疑。
郑板桥的画作、书法,虎博收藏不下于十幅,卢灿对郑板桥的一笔一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可是……卢灿怎么看,这幅画作都有些“飘”!
所谓“飘”,就是画作起笔连笔不流畅,没有那种画家一气呵成的连贯感,有刻意仿制的嫌疑。
卢灿的眉头越锁越紧。
他低头重新捻了捻纸张,没错啊,这是清代江南常用的生宣竹,历史年代足够老;再用手指轻轻捻捻六分半书的字迹,还有钤印的红泥,也没错啊,是到代的墨色和朱泥。
怪事!难不成自己看错了?
孔余任性格偏懦,可不是笨人,见卢灿如此神色,心中顿时疑云四起,忙低头重新审视这幅画作,尤其在那两枚收藏章上仔细观瞧。
没毛病啊,这位鉴定小天才为什么皱眉?
“卢生……这幅画有问题?”见卢灿神色严峻,他终于忍不住问道。
卢灿揉揉眉心,并没有回答,他的眼睛落在墨竹图的那片狰狞的岩石上,只见岩石旁边,散布着五六个相当大的墨迹,心头忽然一震,这是“谭木匠仿”?
所谓谭木匠仿,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的谭云龙仿。
谭云龙,一名化龙,清乾隆年间的著名的木匠艺人,书画家,幼学木工技艺,所作精细典雅,人称“谭木匠”。
他出生于潍坊市潍城区,而郑板桥曾经在潍坊担任县令,声明颇佳,因此,谭云龙从小就非常景仰郑板桥,喜仿郑板桥的书画,几于乱真。
谭云龙又酷爱金石、治印,博采众家,别具匠心。曲阜桂馥教授莱州时,惊其书画酷似郑燮,曾以“子犹”字之。
普源先生曾有诗讥讽他:“三绝郑虔孰与俦潍滨谭氏足风流。工师解学才人笔,不让前朝仇十洲。”
谭云龙仿郑板桥的作品,虽可乱真,但他有个习惯,画完石头后,爱用浓墨点,而郑板桥真迹中从未见过这个特点,从而提供了鉴别的依据。
卢灿的目光很快从岩石转移到题跋的六分半书上,心中有疑惑,很快就他就长吁口气――谭氏的书法,笔力软弱,缺乏隶书韵味,艺术水平远低于郑板桥。
这幅画作,确实是谭木匠仿制的!
乾隆本朝,谭木匠仿制郑板桥,难怪自己看不出纸张有问题!这种本朝仿很少见,难怪清代江右三大家之一蒋士铨也被蒙骗!而另一个被蒙骗的杨守敬大师,他主攻金石,对字画收藏并不精通,估计见有“藏园”印章便信以为真!
这妥妥的是一幅赝品,谭木匠仿制郑板桥的作品!
不过,它虽然是赝品,可依旧有些价值。
卢灿抬头对紧张的孔余任笑笑,“孔伯,这幅画……您的朋友从您这抵押多少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