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没有被接到侯局长的办公室,而是在一处四合院外边下了车。
“这是侯局长的私人陈列室。他在里面等候你们。”处长笑着对我们说。
我心里不禁就想道:这个四合院起码价值数千万,这位侯局长可真不简单。同时,我心里又有些好奇:这位侯局长究竟长什么模样?
这四合院处于一条老旧的胡同里面,鲜红的门,蓝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气派,展现在眼前的是它昔日的辉煌。
处长去到大门前,用门环敲了敲门,门从里面被打开了。
我本以为侯局长马上就会出现,但是却发现眼前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处长问他,“侯局长呢?”
小伙子回答道:“侯局长临时有点事情回办公室了,他马上过来。让我带着客人先在这里喝会儿茶。”
我知道,像侯局长那样职务的人,如果不是特别紧要的事情肯定不会在半路折转回去的。我朝小伙子点了点头,“那就麻烦你了。我们先参观一下这四合院吧。”
处长对我们说:“侯局长指示我把各位客人迎接到这里来,现在我得回去了。这里有小胡照应着。侯局长很快就会来的。”
我连声向他道谢,与他握手后他带着车离开了。
我们在小胡的招呼下进入到了这四合院里面。门内的情景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森严,眼前是老北京四合院传统的“影壁”,这是一堵雪白的墙壁,外面有木制的围框,两旁挂着一串串小葫芦,两个红彤彤的中国结一下子就让墙壁变得鲜亮了起来。墙壁的正中帖着一个大大的“福”字,“福”字前摆着一口大缸,里面种着象征“阖家团圆”的荷花;而大缸前则种着各式花草,给原本就已经很漂亮的“影壁”平添了不少独特的美。
绕过影壁,走过游廊,我们看见了四合院的内院。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被刻意装饰过,它由东、西、南、北屋围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正屋。这时我注意到,正房的房顶比别的房顶高,这是以前老辈人的住房。
北京的四合院是有很多讲究的,但不论其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以前我到北京来的时候,闲暇时去参观过一些胡同里面的四合院,不过那些四合院大多已经破烂不堪。我眼前的这四合院的结构完全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从建筑结构和用材来看,应该是以前富贵人家所有。到了现代,像这样的四合院在北京已经很少了,侯局长有这样的一处地方,那也是非常人可及了。
四合院的正中央的院坝里有一套竹藤椅,小胡请我们坐下,很快就给我们跑来了一壶茶。他并没有请我们去参观四合院里面的每一间房屋,我的心里暗暗有些纳罕。
不过今天北京的天气不错,阳光从四合院上方的天空中洒落下来,温暖宜人。我心想,如果自己也能够拥有这样的一处四合院,在闲暇之日坐在这样的地方沐浴着阳光,一壶茶,一本书,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啊。
小胡一看就是属于那种比较憨厚那种类型的年轻人,他只是招呼我们喝茶,然后对我们说了一句“侯局长来了后会带你们参观这里”,随后他就退到了一边。
我们三个人坐在这里,喝着茶,开始聊天。是我先开始说话,因为我发现苏雯显得有些紧张。
我说:“这地方不错,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栋四合院可了不得。”
发改委主任说:“但是,这地方好像不是他的家。我听说过他,据说这个人非常厉害。”
我点头,“前面那位处长不是说了吗?这里是他的一处什么陈列室。据说侯局长喜欢古董什么的,估计这里就是他陈列那些东西的地方了。”
苏雯说:“我觉得好紧张,我是第一次到北京这么大的领导住处来。”
我发现她比以前漂亮了许多,估计是有了男朋友,从精神、气质到打扮都有了一些改变的缘故。我笑着说道:“你不用紧张,首先是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宽。今后你可是要独当一面去办很多事情,紧张可不行,你必须要把自己放到自己的位子上去面对一切。强迫自己去面对。其实吧,在我刚刚开始做行政工作的时候也很紧张,但是我都强迫自己去面对了。”
她问我道:“冯市长,我知道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究竟要怎么才可以让自己去面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