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在二级甲等县级医院(虽然当时还没有评级),会是污水横流、排泄物遍地的情景。环境恶劣就不必说,关键医护人员总犯一些令人发指的低级问题,导致种种医疗事故――当然了,笔者绝对不是抹黑当地医院,而是在当时,各种规章制度都还没有规范,在农村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的消毒,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受限于条件简陋,和医护人员的不够重视,往往发生外伤住院,或者手术后伤口感染,甚至住院期间伤口长蛆的事故。当时杨小贝觉得简直是匪夷所思,难道住院每天不用查房的吗?问题是这是真实发生的,而且在那个年代不止一次,不止一个医院。
其次是用药,从现在一直到80年代后期,抗生素主打是青霉素,由于过敏反应会休克、死亡,皮试倒是必不可少。但是每年还是会出现皮试就引发过敏,皮试没有问题,但是注射后是延迟过敏等,一旦发生,结果都不会很好。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缺陷,所以才渐渐地被淘汰,被头孢类抗菌药替代。
其次就是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等,都是常用药。后期证明,这些药物都各有各的缺点及不良反应。有的甚至是引起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才被人们弃用。比如链霉素引起的耳聋,是不可逆的。四环素引起的四环素牙等也是一样。其他还有很多,都是血泪的教训才得出是经验。
事实上,就后世已经发展得非常迅速的药理学来说,肯定也会有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在长期使用后体现。人类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无知代表着我们必须不断前行。回头来看当时的人们犯的那些错,也许你会觉得很傻,但是正因为这些错误,大家才会不断整理规范,不断追求更新、副作用更好的药物。
杨小贝在医院实习的时候,也跟老师提出来一些意见和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忧,但是她作为一个非科班生,连文凭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无法说服任何人相信她说的话。如果她本着为国为民,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之类的崇高理想,写信给国家机构什么的,在没有得到时间的验证前,除了被当做神经病,还能是什么?
所以她能够做的,只有自己坚持做好药物的管控,力所能及的影响到身边的人。作为一个小小的乡村医生,正因为她有关于后世的一些视野,不会走弯路,所以才能准备并相对安全用药。这也是乡亲们为什么觉得杨医生医术好的原因。她总是用很少的药,或者提出一些生活、吃喝上面要注意的问题,就能够解决病痛,实在太神奇了有木有?
不是她盲目自信,当初小舅重病的时候,她才会坚持让外婆他们留在杨家自己给他们治疗。实在是……想起小舅一辈子的痛苦和早逝,还有舅妈四十多就花白的头发,她都忍不住对现在的医院吐槽。不过现在提出来让病人转到县医院去,主要是这些人的眼里,都是赤裸裸的不信任。
用脚趾头都想得到,在村卫生室和县医院之间这些人会选谁。何况从他们的话语里,杨小贝已经反应过来,这不就是前些天爷爷讲古的时候,说起的那家人家嘛?搞了半天,还是易家的亲戚!
所以咯,人家从海外回来的华侨,身份多么的高贵啊!回乡都是县、乡两级政府陪同过来的,万一病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她这个小身板还是扛不住的。趋吉避凶的做人的基本原则,既然病人已经稳定下来,你们还是麻溜的走吧。
黄智义打着扇,看着对面的女医生如释重负且的表情,不知怎的,又不想走了。
的确,刚见到她的时候,自己的心都凉了半截。但是现在看来,养父已经稳定下来了。按照医生的说法,养父之前因为路途劳累又太过激动,才诱发的哮喘。现在平静下来后,作为慢性疾病,到医院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何况他对内地的医药也不了解,不知道有没有养父平常吃的药管用。
本来他对那位大伯家的“婶子”十分不满。但是经过刚才的一段忙乱。大伯始终只知道流泪,倒是婶子安排他们去找医生,又妥善安置来的人们,还早就准备好了一切。现在看这房间,床铺都收拾得干净整洁,明显是为了他们而准备的,这让对人家一腔敌意的黄智义特别惭愧。
自己什么情况都不了解,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大伯过得不好。但是事实狠狠地打了他的脸,大伯看上去并没有那么的糟糕,婶子虽然面相比较凶,但是招待上却没有什么毛病可挑的。而且养父需要静养,现在这边又有这位靠谱的医生,应该没有危险了……吧?
事关养父的身体,一时之间黄智义也不能做出决断,望了望旁边两眼紧盯床上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伯,他自觉问他也的白问。想想好像……大概……要问一下婶娘?可是好尴尬的说!刚才自己还对人家横眉竖眼的!
正纠结呢,外间听见屋里已经安静下来,又有人蹑手蹑脚的进来了。
县里的领导出面,为“回国华侨”接风洗尘后,就由一个干事负责一路陪同下乡。不巧的是,今天又有上级领导下来,县里的车子本来就紧张,因此说好了送过来后就回去,等晚上空了再来接。
这个干事这会儿已经不知道骂了几回娘了。本来想着仗着有关系,抢到了这份好差事。人家国外回来的,都是大户!这要是陪好了,或者拉上关系,到时候人家在县里投资什么的,对自己也是一个政绩。结果倒好,才到了没几分钟,客人犯病了!要命的是,车子把他们一送到就掉头跑了,这下可要了亲命了!
要是真是急病抢不过来,不仅领导心心念念的投资泡了汤,说不好会搞成外事事故!毕竟本地安排不周没有及时送医。紧要关头,村里的医生赶了过来,结果让他更沮丧――十几岁的小姑娘,不就是去年培训的那批卫生员嘛?能管什么用场?
他已经默默地把最坏的结果都考虑到了。不管怎么说,现在是体现态度的时刻。被医生赶出来了两回,里边终于安静下来,也没听见哭,看来是救过来了?他实在按捺不住进来探听一下情况,要的不好,也要赶紧派人送信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