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虽然一直替宋君戍和蘅芷办事,可都是一些台面之下的事情,她还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走到众人面前,以一种光明正大的身份去办事情。
宋君戍看着蘅芷,想了想,才道:“这种想法是好的,可要实现却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大部分女子都宁可在家相夫教子,他们的父亲兄弟也不会愿意让她们出来抛头露面,抢男人的事业!”
蘅芷道:“那是因为自古以来,男人都没有给女人机会,也没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才造成所有人都认为女子不如男的普遍观念。其实女子之中也有能人,也有不输给须眉的巾帼英雄,我不会勉强所有女人都出来和男人竞争,但那些不甘平凡,不愿意一辈子围着男人转的女人,我希望能给她们一个机会!”
蘅芷知道,要想改变封建时代这种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可也许自己能够做点儿什么,带来一些改变,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那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迟早会实现男女平等的吧?
宋君戍看蘅芷一脸认真,他本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蘅芷是真的有这方面的考虑。
“蘅儿,不是我不支持你,而是……现实有很多阻碍,如果我们鼓励女子走出家庭,鼓励她们也和男人一样建功立业,那世道会乱的!”宋君戍有着深深地忧虑。
虽然他很尊重蘅芷,也的确赞叹于蘅芷的聪慧和见识,有很多时候,蘅芷给他的建议,都让他豁然开朗,如获至宝。
可蘅芷毕竟是蘅芷,天下如她这样通透聪慧的女人有几个?
更难的是,能够和自己一样,接受女子这般聪明,对男人的事情指手画脚的男人又有几个?
这个时代,男人大多都是傲慢自大的,他们不愿意接受女人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还强。
他们宁可看着聪明的女人埋没于内宅后院,跟女人斗个你死我活,鸡飞狗跳,也不愿意她们走出家庭,出来创建事业。
蘅芷听了宋君戍的话,十分生气,道:“世道怎么会乱?是男人的心会乱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人不愿意困守后宅,不愿意当他们的附属品和奴隶了,你们男人当然不乐意!”
蘅芷觉得,宋君戍骨子里还是大男子主义,还是不能理解她要求“男女平等”的心情。
宋君戍没想到蘅芷竟然这么激动,一脸莫名,道:“你怎么就生气了?我没有咬你困守后宅啊,我也从来不把你当成我的附属品和奴隶,你这话说的太莫名其妙了吧?”
“你表面上是尊重我也很爱护我,可是你骨子里还是瞧不起女人的,你认为我们是弱者,需要男人保护!”蘅芷不甘心地道。
宋君戍皱眉,问:“难道想要保护你,也有错吗?”
“没有错,可我要的不只是保护啊,我要的是平等,是真正意义上把我当成和你一样的人来看,我只是体力上不如你,没有武功,可我的内心和灵魂,我的智慧和感情,从来没有哪一点是需要被当成弱者来看待的!”
蘅芷有些激动。
宋君戍道:“我不是说了吗?你是个天才,你很聪明,有时候连我都自愧不如,这还叫把你当弱者看待?我想保护你,只是因为我爱着你,不愿意让你受到任何伤害!”
紫苏见两个人说话都有些不冷静了,忙劝道:“陛下,王后,你们别吵架啊!这不是在谈论查办食为天的事儿吗?怎么你们忽然吵起来了呢?”
紫苏一句话,将两个人的理智都拉了回来。
蘅芷也意识到自己偏题了,这会儿不是和宋君戍争论这件事的时候。
宋君戍也忙道:“蘅儿,别生气了,可能我有些话欠妥当,你别放在心上,你说的事情,我们以后再慢慢谈好不好?”
蘅芷点点头,搁置争议吧。
“还是先说食为天的事儿吧,陛下认为该怎么处置?是不是立刻要派人去将崔致远以及涉案的一些人抓起来?”
“嗯,睿王府和秦国公府暂时还不能动,先抓崔致远以及食为天的那些人吧,等崔致远招供之后,再找秦国公和睿王说话!”宋君戍道。
他不是不敢得罪这两个府,而是他们毕竟身份特殊,有爵位傍身,不能将事情做得太难看。
现在有了物证,还需要人证。
宋君戍很快就派黑羽卫行动起来了,先将崔致远从外地捉拿回来,再将王都里参与买官卖官的这帮官员也捉拿了起来。
黑羽卫的牢房再度热闹起来。
这些人被抓的时候,一个个口中喊着冤枉,甚至有些还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法,一个劲儿地哭喊。
崔致远被抓住的时候,也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不过到了黑羽卫,经过贾科提审,他才恍然明白,食为天的秘密已经被宋君戍掌握了。
账本都说明了一切,崔致远没有抵赖的余地。
黑羽卫的手段他很清楚,如果不是证据确凿,他们不敢贸然抓这么多人。
已经有人在他回来之前就招供画押了,人数还不少,可谓人证物证俱全,崔致远也不是个硬骨头,自然很快就招了。
拿着崔致远和众多涉案官员的口供,贾科敲开了秦国公和睿王府的大门。
这一次贾科只负责抓人,直接带去给宋君戍亲审。
秦国公和睿王两个人都年过半百,头发花白了,没想到到老了,还翻了船。
“所以二位,还需要孤王问吗?”宋君戍显得气定神闲,还让人给两个人松绑,赐了座。
秦国公和睿王两人颤巍巍的,面对这位年轻的君主,他们竟然有一种被雄狮按在爪子下的恐惧感。
这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和压迫,哪怕他们也见过了大风大浪,也无法抗拒这种压迫感。
秦国公如坐针毡,还是起来,扑通跪在地上,道:“陛下……臣……臣有罪!”
“老国公啊,您都这把年纪了,宋国给国公府每年三千担啊,不够你们生活吗?为何要做这样的事儿呢?”宋君戍不解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