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青山

第29章 chapter29

青山 池侨 5975 2024-10-21 17:11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释】:

   [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翻译】: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翻译】: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翻译】: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