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向斌跟乔宏远明显没有太多的话题聊,说了会两人就一起出门了,回来的时候手上都提了不少的东西。
乔佳月用有限的东西做了三菜一汤,她怕不够吃,还多煮了一锅酸菜地瓜粉粉,事实证明她做的是对的,蓝向斌的饭量可不小,所有的饭菜都一扫而光。
“小月手艺很好,那是大队里才会有的味道。”蓝向斌笑着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蹭饭。”
乔宏远闻言也笑了,“欢迎周末过来,你有空的时候,可以在京市到处走走,许多地方地方不错。”
蓝向斌笑着应下,他在军校进修,晚上有门禁,吃完饭就走了。
乔宏远这才问起乔佳月这段时间在学校里的事,还有门上的信箱是怎么回事。
乔佳月也不觉得这是什么秘密,把最近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
乔宏远听着,眉头不由皱了起来,听着怎么觉得有那么点不对劲?
“这情况确实有些麻烦,你看看,要不请假避开一段时间。”
谢东林他人没出现,只是请人帮忙传话送东西,看起来反正常的追求行为,然而却闹得人尽皆知,似乎要把乔佳月盖上了标签。
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去想这会不会给乔佳月带来麻烦,久了后,反而还会觉得乔佳月不识好歹。
乔佳月一个女孩子,本就比较弱势,别看是大学生,大家对女孩的要求还是一样苛刻的,再继续下去,难免会发酵成什么不好的事。
所以乔佳月离开了学校,这桩事没了一个主角,自然没法再继续下去。
“嗯,我正好有这个打算。”乔佳月点头,她最近有个想法,想进实验室试一试。
至于邓迎,乔宏远就不插手了,一边是朋友一边是妹妹,一个没处理好,他就该哭了。
晚上,乔佳月把房间稍微收拾一下,看到桌上的那两封信,想了想,打开看了起来。
一封信里,邓迎比较详细地说了谢东林的情况,并做了猜测,让乔佳月别放在心上。
乔佳月本来就一直想不明白谢东林不放弃的原因,现在一看,一切就明了了,谢东林果然目的不纯。
而另一封信,邓迎写了不少他学习上的问题,末尾又聊了其他的内容,比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他似乎也没想要乔佳月回信,反而通过这样写信的方式,慢慢地把自己的喜好都展现在了乔佳月的面前。
乔佳月看着信,好似在看窥视一个人的日常与内心,这种体验还挺新奇的。
第二天,乔佳月去邮局看有什么新出的报纸或是杂志,回来时就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家里的来信。
除了父母的信,还有陈绵的。
陈绵成功考上了海市的大学,入了音乐系,如愿成了周文慧的学生。
她在信里说高青青考上了一所海市的中专学校,她们将会一起坐火车出发。
乔佳月再看写信的时间,陈绵和高青青应该已经到学校了,海市相比京城还繁华,她们一定更喜欢。
但她没收到许长平的信,难道她没考上吗?
周末的时间过得很快,乔佳月周一回到学校,直接就去请了假,完后收拾了两件衣服,直接就住到研究所去了。
她准备就炮制后的七叶一枝花再深入地研究一番。
乔佳月不在学校了,谢东林也无计可施,一个人唱独角戏就搞笑了。
而宿舍里,其他人发现乔佳月没来上学,从别人口中得知她请了长假,她们不由面面相觑。
难道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问题?
不少人都去问郭钰凡,因为她与乔佳月走得最近,肯定清楚。
可天知道,郭钰凡自己也懵呢,明明周六才一起去逛了街买了自行车,怎么说请假就请假了,一点声息都没有。
不管是什么原因,郭钰凡觉得肯定跟学校里的事有关,不由把宿舍的几个人都给埋怨上了。
谢东林没想到乔佳月在这样的攻势下不仅没心软,反而还请假了。
他找人一查,得知乔佳月竟然去了研究所。
不过没等他想好下步怎么做,家里就让他最近先冷静一下,最近的事儿做得比较惹眼了。
谢东林得到家里的信息,知道这基本上没自己的事了,不由松了口气。
乔佳月一直僵着,自己这边也难以下台。好在他是光明正大追求乔佳月,即便有真要查,也挑不出一丝错来。
所以他一点都不担心会被人查出什么。
谢东林得知乔佳月走后很快就颓废了下去,一副受了情伤的模样,反倒有不少人指责乔佳月太过冷漠,态度太伤人。
乔佳月在研究所听不到这些闲言碎语,邓迎忙于学习,加上男生这边谈八卦的人少,他也未曾听说什么流言。
但女生宿舍这边,提及的人会多一些,郭钰凡有几次听到了,不客气地说了那些八卦的女生一顿。
乔佳月明明跟谢东林没关系,别弄得她好像把人怎么了似的,破坏她的名誉。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很快大家就转移了注意力,因为上一学期的奖学金要下来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奖学金真的能缓解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像胡爱兰这样的情况。
大家都很认真,成绩都不相上下,能拉开距离的基本上也就外语这类。
乔佳月一到了大学,她的政治就彻底放下,考试成绩全班垫底,即使其他科目考得再,总分还是差了不少,与奖学金擦肩而过。
一个宿舍里,几个专业的人住一起,彼此没有竞争,谈起奖学金倒是一派和谐。
胡爱兰听郭钰凡说乔佳月的政治成绩不好,就暗暗记下,琢磨着找个时间给她补一下。
她这次得了二等的奖学金,只要拿到这笔钱,她就能给女儿添件棉袄,再凑一凑还能买件薄被。
去年果果生病的那种情况,她绝对不允许再发生。
学校的宣传栏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贴出了《参考消息》这一报纸。
这报纸主要都是国外的相关新闻,一些国家的大事诸如战争之类的,而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陌生的。
那些国家的发生的一些事,也让学生们剧烈地讨论起来,关于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大家都慢慢补充着。
宣传栏那边,论点不同的辩论时常展开,每次都有多人围观,而后亲自下场辩论。
除去某些小事,其实学校的学习氛围一直很浓。